第三十九章 东北混战 18-《定秦曲》
第(2/3)页
事实上,这个反面例子并不算太过于恰当,毕竟波兰的战略纵深其实还算不错,而波兰的再一次被瓜分,首要凶手自然还是与德国一起协定瓜分波兰的国家苏联。
虽然没有波军与苏军大规模作战过,但是无可否认的是,若非是苏联人突然之间出兵波兰东部,波兰这个国家能够坚守的时间说不定会更长一些。
而说起战略纵深,还有一个不得不说的东西,那就是大战略纵深作战理论。
这一个理论体系,同样是苏联人的著名战术方针。
在这个理论经过战争的改良之后,主要形成两个部分。
第一个是作战时期的突击战术体系:
大纵深理理论要求集团军司令员在选择主要突击方向时应考虑一系列因素,敌方战役企图、敌军集团防御性质和集团编程、地形条件、己方军队状况和能力等。在选择方面军和集团军的主要突击方向时,总是力求把实施主要突击的地点选在敌人防御的薄弱处,或能保障最有效地使用各兵种。首先是坦克兵的地形上。此外,方面军有时也从当时的战役情况出发(如变更部署复杂困难、地形对我有利,拥有便于进攻的基地等),选择敌人防御最强的地段实施突击。有时为了达成突然性,也可选择在地形复杂的地段实施主要突击,但必须做好工程保障准备。
在主要突击方向上大量集中使用兵力兵器,是保障突破和发展进攻的一项最重要的原则。一般在仅占方面军地带总宽度7-12的突破地段上,就集中了50-80的步兵,近70的炮兵。80-100的坦克和航空兵,密度可以达到每公里正面200-250甚至250门以上的火炮和迫击炮。70-85辆甚至更多的坦克和自行火炮。
步兵军第一梯队师突破敌人的第一(主要)防御地带后,集团军快速集群(坦克军)即可进入战斗,协同军第二梯队从行进间突破敌人的第二防御地带,从而完成对敌人整个战术地幅的突破,此时方面军快速集群(坦克集团军或骑兵机械化集群)即可进入所谓的“纯突破口”,向宽广的战役纵深突进,将战术突破迅速转化为战役突破。但在实战中。为了加快对敌人防御战术地幅的突破,坦克集团军第一梯队坦克军的先遣旅往往直接参与对敌人第二防御地带的突破。
第二个则是追击体系:
追击是为达到歼敌目的而向退却之敌实施的进攻。以插入退却之敌的后侧并实施合围,分割并歼灭或俘虏敌军集团,一旦发现敌人准备退却时,就应该立即转入追击,力求阻止敌军有组织的退却,在敌到达新的防御地区并与从纵深开来的预备队会合之前予以围歼。进行追击的队型一般是坦克军和机械化军的先遣支队成临战队型,而主力则收拢成行军队型在后跟进,随时准备展开成战斗队型投入交战。
张嘉师眼下自然是比不上后世的苏军部队那样,将其麾下的部队变成是苏军的那种使用现代化武器作战的体系。但是这一点也不妨碍张嘉师对秦军部队进行的相应改造。
……
在这种思路的影响下。张嘉师在白起的指点当中,确定了两个相应的作战方针,那就是在防御敌人猛攻的时候,采取的是防守反击态势,而在攻击敌人的时候,则是强调秦军的突破能力。
前者主要是张嘉师认为在很有可能会爆发的长城大战当中使用到的战术方针。因为无可否认的事情是,秦军想要在这个时候主动出击。只会落得一个惨败的下场。
所以在大部分地区抵御住匈奴人的猛攻,或者是守住其中几个匈奴进攻的重点区域,再实行以部分精锐骑士部队发起对匈奴人的袭击,扩大战果以及牵制敌人部分兵力,减轻防御的压力。
所以,这种部队也就是张嘉师眼下编练的部分高机动作战部队的主要原因。
至于对敌人溃逃部队的追击。张嘉师则是打算用来对付西羌人或者是说在平定眼下已经变得四分五裂的前西羌人控制区域所采取的一种战术。毕竟匈奴人也不是那么好追击的,先不说追不追得上,若是匈奴人以此为诱饵,张嘉师麾下的追击部队反而会陷入到危险当中。
所以这种以骑兵部队为主的追击战术,主要还是运用在敌人兵力主要为步兵的敌人身上更为有效。
……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