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四章 历史的思考-《定秦曲》
第(2/3)页
这一份《谏逐客书》的出现,扭转了秦王政对于关东门人之间的不利印象。
而在这同时,作为间谍案的主角韩国水工郑国,同样也为自己辩解:“始,臣为间,然渠成,变秦之利也。”
在这么一个情况下,秦王政经过深思熟虑,而再次下令让这些关东诸国的门人得以留在秦国,而郑国渠方面同样也得以完成最后的工序。
而荆轲的父亲并没有留在秦国的原因,至今已经是无可考证,但是对于相应的知情人,比如说廖异以及萧起两人而言,荆轲的父亲离开秦国,主要还是秦王政下令逐客的原因所主导的。
而也就是因为其父的死去,荆轲失去了安然学武的基础,最后还是不得不出外游历。
这也就是荆轲出外游历的原因所在。
……
关于本狼的一些关于吕不韦的描述思考:
吕不韦此人有大功于秦,这一点应该是吕不韦并没有被秦王政下令处死的原因。而郑国渠的修筑工作,主导者应该还是当其时作为秦国国相的吕不韦。这一点应该是毋容置疑的。而吕不韦的死亡时间,应该不会晚于公元前236年。
在史记当中有着相应的描述:
始皇九年,有告嫪毐实非宦者,常与太后私乱,生子二人,皆匿之。与太后谋曰“王即薨,以子为後”。于是秦王下吏治。具得情实,事连相国吕不韦。九月。夷嫪毐三族,杀太后所生两子,而遂迁太后于雍。诸嫪毐舍人皆没其家而迁之蜀。王欲诛相国,为其奉先王功大,及宾客辩士为游说者众,王不忍致法。
秦王十年十月,免相国吕不韦。及齐人茅焦说秦王,秦王乃迎太后于雍,归复咸阳。而出文信侯就国河南。
岁余,诸侯宾客使者相望于道,请文信侯。秦王恐其为变,乃赐文信侯书曰:“君何功于秦?秦封君河南,食十万户;君何亲于秦?号称仲父。其与家属徙处蜀!”吕不韦自度稍侵,恐诛,乃饮酖而死。秦王所加怒吕不韦、嫪毐皆已死。乃皆复归嫪毐舍人迁蜀者。
秦王政十年十月,也就是公元前236年的8月,吕不韦被罢免相国职位,而在这一年剩余的时间当中,吕不韦在就国河南地的路上因为被当其时的秦王政猜忌,而最后落得个乃饮酖而死的结局。
酖并不是指毒酒。而是指吕不韦纵欲过度而死,在这一方面,很多人都搞错了,以为吕不韦是服毒自杀,虽然就结果而言没有什么差别,但是不可否认的是,两个含义可以说有很大区别了。
而郑国渠也就是因为缺少了吕不韦的支持。所以在工程后期才会导致这种流言而被迫停工的原因所在。
由此可见,吕不韦的死亡,确实是秦国政局变化的一个重要风向标。这也意味着秦国正式进入到秦王政时期。
………………………………………………分割线…………………………………………
至于第二个可能性,则是荆轲事实上并不是如同相应描述的那样,是一个做事有些犯二的豪侠之辈。
这个说法流传之盖聂对荆轲的描述:
荆轲以燕国使者并副使秦舞阳入秦朝拜。聂闻,谓左右曰,荆轲此去事必不谐。左右奇之,聂曰,昔者,荆轲至榆次见吾。吾观其人,言过其实志大才疏,见小利而不顾,为大事则惜身。故以目摄之,以验其心,若其诚心求教,吾惜其才,愿以剑法相授。然此子离席即去,此乃庄周先师所语“匹夫之怒”也,故知其非成事辈耳。
未几,荆轲事败,车裂于咸阳,天下震怖,一如聂言,左右无不叹服。
盖聂不看好荆轲的行刺行动,并且说出了他自己的想法。
若是张嘉师不知道这么些情况,自然也会深以为然。
但是以现在张嘉师的所了解到的情况而言,对于这种说法自然是不屑一顾了。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