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七章 彭城投降-《定秦曲》


    第(3/3)页

    他在想了想之后,对项他说出一句话:“不知道侄儿有什么想法?”

    项他在听到了项伯的话之后,居然露出了一丝笑意:“令尹大人估计已经想到了这一点,而当初那个来见令尹的人,不出意外的话,很有可能就是张良张子房吧?”

    听到了项他的话,项伯心中微微一惊,但是在稍微计较一下之后,他反而是露出了一副轻松的表情:“没错,当初来彭城的人就是张良,而张子房保证了,他们的那个摄政王张嘉师,承诺若是我们献出彭城,那么他们将保证我们项氏一族所有人的安全。”

    听到了项伯的话,很多项氏族人尽管还是觉得项伯这样做是错了,但是出于自己的私心,他们最后也绝口不提这么一个想法。因为他们自己也知道,项伯这样做,更多的是为了他们项氏一族的安危着想。

    因为他们也不完全是笨蛋,而是很清楚一个事情,那就是在棘原那个地方,因为项羽的所作所为,他们项氏一族也被连带上秦人对他们的仇恨。

    而很多人都知道,项羽心中也很清楚这一点。

    中国有一句成语叫做“沐猴而冠”,这个成语的典故起源如下:

    项羽据关中后,韩生献计于羽曰:“关中地势险要,有山河为屏障,土地肥沃,可建都立霸业。”羽见宫悉已烧残,又心欲东归,曰:“富贵不归故乡,如穿锦绣之衣于夜间步行,有谁知之!”生窃曰:“人云楚人为猕猴戴帽,果然如此。”项羽闻知,便将之烹死。

    有些人评价项羽性格,沽名钓誉,残忍野蛮,贪婪,目光短浅,由此也可以看出项羽失败的原因。

    这个事情张嘉师却想到了另外一个层面,那就是项羽不愿意定都关中,就是因为关中因为他的原因已经残破不堪,而且很多关中的人对于楚人尤其是项羽,项氏一族的仇恨已经非常深厚,根本无法在短时间化解。

    这个韩生并没有想到这一点,而是说出一些虽然也算是相当重要,但是并没有理会楚军面对的关中局势的话,直接说出沐猴而冠这种话,也算是不作不死的一种情况了。

    这也说明了,项羽心中说不定也很清楚,秦人一旦再次打回来,那么项氏一族到底会面临怎么样的下场,他都不可想象。

    固然,项羽很快就将这种想法抛诸脑后,但是对于项氏一族而言,项羽的一些心思,他们还是能够猜度一二的。

    而到了最后,项伯在最后一次询问被他集中起来的族人,愿不愿意献出彭城来换取自己一族的平安之后,项伯得到的是基本点头的答案……

    ……………………………………………………分割线……………………………………

    臧荼对于张良的安排,事实上也有些疑惑,那就是作为一座历史悠久,而且也算是相当坚固的大型城邑,据守彭城的项伯等人应该不会这么轻松的开城投降。

    所以他在暗暗戒备着会不会有什么大问题的出现。

    但是很快的,他知道了自己确实是多虑了,因为彭城的人员确实是开城投降。

    出于一些方面的考虑,臧荼只是让五千人进入彭城,收缴彭城守军的装备以及维持治安,但是他这样做,实际上也算是杞人忧天。

    因为在项伯跟项他的对话结束之后,位于彭城的项氏一族,基本放弃了抵抗或者是添乱的想法。

    他们也不知道秦人会不会信守承诺,但是与秦人的守信程度相比较,若是他们确实是出现了问题,那么他们才真的是死定了。

    而在两天之后,这一座算得上是历史名城的彭城,正式控制在大秦帝国的手中……

    后世有些史学家认为彭城的失陷,是楚国灭亡的标志,但是在更多的史学家的眼中,楚国灭亡的根本标志,还是几个月的项羽兵败,自杀于泰山之巅……


    第(3/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