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八章 谋划-《汉家日月》
第(2/3)页
比如这晒盐法,大明其他人做的如何,自己不清楚。但是终归没有自己亲眼看到“盐山”来的震惊!不论什么事,让于望来做马上就会有让人惊掉下巴的效果。这种神奇,刘巡检找不到一点可以解释的缘由。他眼下心底嘀咕着也只好归之为“天命眷顾”的迷信说法。
“亲伯!既然我们眼下有了自己的盐场,那么您率领的巡检司可是要大力打击各路私盐渠道!如此才能咱们独家贩卖,这财源才能滚滚而来啊!”
“没说的!自己一家人当然力气使到一处去!”说到财源,刘巡检脑筋顿时活络了起来:“望哥儿,咱好歹在衙门混了这么多年,各方面消息也算是熟知,咱这大明产盐的情况我可是门清!”
在他解说下,原来这大明主要的产盐地为长芦、两淮、两浙及河东。朝廷在这些地方都派遣有盐使使,专职管理盐政。那么此时明朝的盐产量如何呢,按朝廷现行的“纲盐制”∶持有盐引的商人按地区分为10个纲,每纲盐引为20万引,每引折盐300斤,每年盐产量是6亿斤。
朝廷规制,每引得税银6两6钱4分,那么六亿的产量,其中应得盐税白银1328万两白银,实际上每年朝廷只能收上来约十分之一,最多的时候只有250万两,盐税大量流失,这其中的缺额到哪里去了呢?除了各级官员的中饱私囊,就是各大盐商的偷税漏税,大发横财。
于望想起了后世的记载,这些两淮大盐商,和江南大地主,大商贾们,一直官商勾结,上下其手,侵吞国家财产,组织海贸走私,个个家财巨万,富可敌国。平时他们酒肉笙歌,吃顿饭可以花上两三千俩银子,但对于朝廷的税务是一个铜板都不想交。
他们动不动就组织商人罢shi,组织工场工人集合闹事,来要挟朝廷。而那些朝廷大员个个本身自己私下就搞了诸多产业,他们官就是商,商就是官!如此上下一体,这税务如何收得上来?
万历爷为何历史上名声不好?是因为他大力征收全国各地的矿山,商业工场的税,由此触犯到了那些官商的利益,他们个个“口诛笔伐”,把万历爷骂成了处处“与民争利”横征暴敛的du夫!
由此中国广大的人民,被这些腰缠万贯的少数人给“代表”了。再以后到了崇祯手里,国家财政窘迫,需要加税,直接就被这些官绅士大夫派发到天下普通自耕农头上。普通自耕农本来就贫困,天灾人祸之下,纷纷破产,没有活路,如此一来,怎能不造反?
再到后来,满清铁骑南下,这些商贾巨富纷纷迎上去卖好,以为巴结上新朝廷,以后就会照样过上好日子,但是满清鞑子岂会和他们客气!屠刀之下,人头滚滚!巨万身家从此灰飞烟灭,一辈子蝇营狗苟的家产都成全了“我大清”。
皮之不存毛将焉附?这么简单的道理,可叹大明上下都被金钱迷了眼,没有人肯出来担负起自己的责任!
再说这盐价,各地有区别,眼下比如说山东,山东作为产盐地,盐巡检提供给批发商人的价格大概是一石一两到一两二钱之间,批发商人零售价格肯定要高几倍,甚至有高出十倍的。这指还是官盐,如果换了私盐,其中私盐少了官盐管理中收取的重税其中上下的层层盘剥,其中利润可以达到百分之三百,甚至更多!
这就不难理解私盐屡禁不鲜的情况了!大明这走私私盐,在成化时就公然发展到武装走私,“结党朋,操利器,与官司捕役抗争夺利”。眼下敢造“遮洋大船,列械贩盐”者已非中小商人,而是富商巨贾、名门世族、军卫土豪组成的走私集团,给国家税收造成大量流失。
同时,也不要以为私盐贩子没什么了不起的,贩夫走卒也出豪杰!元末起义军首领方国珍、张士诚等,都是由贩私盐而引发的造反者,当时这两人也是和大明开国皇帝朱元璋争天下的主要对手!
眼下,于望也要走贩卖私盐这条路,和那些贩私盐的集团有所同,又有所不同。虽然于望贩卖私盐也是给大明国朝造成巨大的税务流失,但是于望这些钱是“取之于民,用之于民!”,这些钱全部用来发展民生,发展武备,用来巩固和发展汉家的江山,既然眼下大明朝廷做不到这点,那么于望另起炉灶,自己来做!
在这里,刘巡检大大咧咧的说了:“只要从我手里出去的,都是官盐!哪来的私盐一说!”也是啊,这巡检官不大,但是手里的权利不小!只要每年孝敬好上司,打点好长芦盐运使,这黑的也能变成白的!
这大明北地主要产盐地就是长芦盐场。这盐运司就是设立在河间府的长芦镇,紧邻天津卫。长芦盐场主要分布在渤海沿岸,它南起黄骅,北到山海关南,共有二十个盐场。长芦盐场又分为南司、北司,南司有9场,北司有11场。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