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于老爹要买地-《汉家日月》
第(3/3)页
刘捕快神情自若的挥了挥手,感慨道:“有什么见笑的!说实在的,如今大明这个世道啊,普通老百姓能吃饱肚子不挨饿,已经可以称之曰能。老于,说来我也是佩服你,扶持这一家也是不容易!”
也是,在如今这个世道,崇祯帝上位开始算来,广大中国土地上,年年老百姓盼着有个好年景,却年年遭灾。地里的产出不要说上交官府的赋税不够,有更多的干脆是绝收。但是官府的催科却是一刻不停,一年紧迫过一年,这不,刘捕快这次下乡就是逮欠税农户回县城受刑的,说来眼下这下码头庄里,大部分农户吃的都是用麸子混合着野菜下肚。而于家平时吃的大都是黑面蒸馍,这比起来却是已经算是不错的了。至于那些白面馒头,白面面条,只有在逢年过节时才能敞开肚子吃。
由此一来,听说可以吃到白面馒头,俩个小屁孩欢呼是可以理解的。
也在旁落座的于旺,听到这些,再回忆两世以往,不由心中感慨:“后世人们提倡吃粗粮,认为这是保健养生的好方法,白面馒头,大米饭,人们天天吃,却天天视若不见,毫不珍惜!以至于,一些大饭店,大会所推出的野菜系列,天价!人们却趋之若鹜!现在的下码头庄人,有的人甚至都去弄树皮草根吃了,就这,还有官府的人来逼税,什么世道啊!
“对了,我家那四丫头可还好?”忽然,于老爹向刘捕快问道。
“好的!好的!”刘捕快得意的笑道:“在咱家,每天吃的可是荤腥不断,身子骨好好的!你就放心吧!”
“哦!”于老爹不出声了,但说起四丫头,他脸上也是露出深深的疼惜之色。对以往送出的女儿感到内疚,但思量之下也是庆幸,总算女儿找了个好人家。
因为在这个明末,风气奢靡,不但官员豪绅穷奢极欲,就是普通的民户,也是相互攀比炫耀,反应在子女婚事,就是娶妻嫁女都有破家之虞。童养媳,男方不需要付出昂贵的结亲聘礼,女方也不要陪出嫁妆,更不说在这种年景下,家里多张口,养不活,就只有生生饿死。双方都可以大大减少开支,所以童养媳在当时的大明非常流行,就是富裕人家也有把女儿送给人当童养媳的,甚至很多地方还盛行交换女儿。这种现象,一直到了后世新中国成立,全国都解放了,还普遍存在。
于老爹这辈子生育有六个子女。于旺排行第六,上面除了大姐盼弟,二姐招弟,在刘家的四姐再招外,还有三姐和五姐。不过这俩个姐姐在小时候就夭折了,没能养活。而于家世代单传,于旺作为唯一的儿子最终出生,他在家里的地位可想而知。而在四丫头还小的时候,庄里的甲长顾三对于老爹说,县城里的刘爷想找个童养媳,经过顾三的牵线,当时于老爹咬牙就将女儿送了出去。虽然在这以后心中总是隐隐后悔,但也算是结了这门亲家。
对于结了这门亲家,好处却是显而易见的。正由于有了这门亲家,庄里的粮长在每年征收夏秋两税时,对着于家就没敢多加摊派,不然对于平时老实巴交的于老爹,谁都可以上来踩两脚。而且于家在庄外滦河边,还有六十亩上好的水浇地,庄里的周秀才早就觊觎已久,顾忌他这刘捕快这种世代为衙门胥吏的亲家,怕吃不到羊肉,却惹了一身骚,不值得,最终还是没有下手。
对于刘捕快来说,这门亲家,他也满意。为何?因为他家世代为衙门胥吏,接触的都是腹黑狡诈之徒,在那个环境里,就没有一个人是清白的。因此,他这辈子也就没有什么信得过的朋友,当然,说起狐朋狗友,酒肉之交,那自然不少。但这门亲事结的好哇,为啥?于老爹为人朴实,刘捕快评价就三个字:靠得住!这门亲家结的好,结的心安!
这时候,于二姐端着盘子上来了,上面有杯盏,一壶酒,笑道:“亲伯!这黄酒是温好了!要不您先趁热喝点?下酒菜随后正紧着做哩!”
“好的!好的!”刘捕快欣喜的摆上杯盏,伸手拿了酒壶,倒了两杯酒,一杯递给于老爹,“来!来!来!咱兄弟走一个!”
说着,又乜着眼看于老爹,笑道:“我说老于啊,哥哥这次难得来一趟,你给我喝的酒里不会掺水吧?”
刘捕快话音未落,在旁还未走开的于二姐劈手就将他手中的酒盅抢了下来,瞪眼道:“亲伯!您说错了!咱老于家从来不往酒里掺水,而是喜欢往水里掺酒!说吧,这‘水酒’您喝还是不愿意喝?”
也是腊月的债,还的快,于二姐话音未落,手中的酒盅又被于老爹劈手夺了去,瞪眼道:“你这个丫头,没大没小的,还不赶紧去灶台给你娘搭把手!你看看!你看看!这杯里的酒都洒了大半,真是败家的丫头!”
说完了,于老爹看着手中半空的酒杯心疼不已,于二姐翻了翻白眼,转身自己去了。
于老爹重新给酒杯倒上酒,递向刘捕快,闷声道:“亲家公,你大人有大量,不要和小辈计较,这丫头小时候就野惯了。我也拿她没办法。这次你来的正好,有事情商量。这庄里啊,王寡妇要改嫁他乡,她名下的有二十亩地要贱卖,我想买下来!”
于老爹递向刘捕快的酒杯到了他眼前,刘捕快却没有接,乜着眼看向于老爹冷笑道:“我知道你这回想买地,这我都知道,可是你知道我这回来下码头庄,干嘛来了?”
第(3/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