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九集 慕容翰归国献计 慕容霸初试锋芒 1-《两晋风云》


    第(2/3)页

    追骑乃止,解下佩刀插到地上。慕容翰一箭射出,正中刀环。追骑大骇,四散逃走。慕容翰遂与二子从容而去。进入燕境,即有兵马前来迎护,回到龙城。燕王大喜,署慕容翰仍为建威将军,恩遇甚厚;召集僚佐,商议兴兵,要灭宇文部。

    慕容翰道:“宇文部强盛已久,长期成为我国之患。但自从逸豆归掌权,国人不附,且其见识平庸,性情昏昧,所用将帅大多无才,国无防卫,军无部伍,国力因此衰落。臣久在其国,熟悉地形,他们虽然远附羯赵,但声势不接,无益于救援,现在若是攻击,定能百战百胜。不过,高句丽与我们近在咫尺,对我们常有窥探之志,他们知道宇文氏灭亡后,祸患将降临到自己头上,必定会乘虚而入,袭我不备。如果留下少量兵力,不足以守御;留的兵力多了,又不足以攻克宇文部,这才是我们的心腹之患,应先行除去。臣见高句丽的势力,也可一战而胜。逸豆归乃自守之虏,虽见我们出兵高句丽,也必不会远来与我们争利。等攻克高句丽后,回头再取宇文部,就易如反掌了。二国平定后,我们便可尽得东海之利,国富兵强,无后顾之忧,然后便有能力图谋中原了。”

    慕容皝大喜道:“大兄之言,真是太好了!”遂谋攻击高句丽。但通往高句丽的道路有两条,一条北道,地形平坦开阔;一条南道,地势险要狭窄。众人遂想从北道进兵。

    慕容翰道:“敌虏据常情忖度,必以为我们大军会走北道,因此,他们北道的戒备一定坚强;南道的戒备一定松懈。大王应亲率精兵从南道进击,出其不意,丸都(在今吉林集安)唾手可得。另外,再遣一支偏师由北道进发,迷惑敌虏,纵然受挫,但其腹心己溃,四支也就无能为力了。”

    慕容皝遂从其计,留庶弟慕容评、子慕容恪与世子慕容俊共守龙城;遣长史王寓率一万五千兵为偏师,大张旗鼓,由北道进击;自率精兵四万出南道,以慕容翰、慕容霸为正副先锋,率三千兵先行,人衔枚,马摘铃,偃旗息鼓而进。

    早有探马报入丸都。高句丽王高钊大惊,即与其弟高武商议拒敌。高武道:“燕军来犯,必以大军走北道,而以偏师走南道,南北呼应,故我军也当南北拒敌。”高钊以为然,即使高武统兵五万,驻兵关马山城,把守北道;自率兵一万驻守木底城,以备南道。

    木底城,正建于通往南道的必经之路上,其城依山势连接山崖,非常险要,真可谓:一夫当关,万夫莫开。高钊进驻木底城,不两日,慕容翰率前锋军也到。守兵报与高钊。高钊问道:“燕军多少人马?谁为主帅?”

    守兵答道:“燕军三千人马,以慕容翰为主帅。”

    高钊道:“果然是支偏师,但慕容翰却是劲敌。”传令坚守,不得出战。

    当时高钊帐下两员大将,一名阿佛,使一柄开山大斧,一名度加,使一根狼牙齿舞棒,皆有万夫不当之勇。二人闻令,即入大帐问道:“燕军不过三千人马,大王何故如此怯懦,闭城不敢出战,岂不为人耻笑?”

    高钊道:“二位将军有所不知,燕军虽少,但主帅慕容翰却是勇略无敌,威振东北,不可小觑。孤只要守住城池,量他慕容翰插翅难过。”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