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页 范长生道:“我虽有此念,但蜀民先曾背叛李氏,几乎覆灭,只怕不能相容。” 徐舆大笑,说道:“实不相瞒,我已投入李流帐下,正是奉了李流之命来与处士结盟的,来前,我以言试之,说他来攻青城山,以解当下之困,李流却责我道:‘卿既来相投,当教我安民之策,如何却教我行此盗贼之事?我虽穷困,但决不许部众有损蜀民之事。’——这可都是李流原话。由此可见,李流、李雄等皆是胸有大略、襟怀宽广之人,我一去投,推诚相与,委以大任。若记旧怨,怎肯使我来与处士结好?” 范长生大喜道:“李流真仁慈之主也。”当夜,在青城山摆下酒宴,款待徐舆。次日一早,命部众收拾车马,随徐舆下山,将千余车粮草送入郫城。流民自此,军心又振。 西晋太安二年(公元303年)九月,李流病死,临终遗言,以李雄为大都督、大将军、益州牧,统领其众。李雄,字仲俊,乃李特第三子。李流既死,李雄便令在城中,为李流挂孝举哀。 徐舆劝道:“旧主新亡,大将军新近即位,不可声张丧事,怕被罗尚知道,趁丧来袭。” 李雄道:“我正要罗尚知我大丧,趁丧来袭。将军可如此如此,使一心腹军士去罗尚处诈降,愿为内应。罗尚得知,必来袭城。我却在城外伏下数路兵马,可一鼓破之。” 徐舆道:“此计大妙!”当下出帐,召心腹军士去往成都,以诱罗尚。 却说罗尚得知李流已死,李雄继任,即召将佐商议,想趁其大丧之际袭取郫城。正议间,忽报有徐舆心腹军士求见。罗尚即令唤入来问。军士道:“李流已死,李雄继任,并不信任徐舆,处处提防,徐舆自悔明珠暗投,有心反正,因此说服范长生及武都朴泰,愿同为内应,只待将军攻城,便在城内纵火,里应外合,共取郫城,将功赎罪。” 罗尚问道:“可有徐舆书信?” 军士答道:“恐被李雄察觉,甚为不便,故以口传,愿将军勿疑。” 罗尚大喜,便命隗伯率军去袭。隗伯领命,卷甲衔枚,趁夜而进,到了郫城外,先命士卒举火为号,立时,就见城内火光冲天,随即,城上又有许多绳梯放下。隗伯大喜,即率其众缘梯登城。正在攀登,城上忽然发喊,军士大起,砍断绳梯,矢下如雨。官军落梯中箭而死者不计其数。隗伯大惊,方知中计,急要退时,城外伏军兵又起,左面李始,正南李骧,右面李国,一齐杀来。官军大乱。隗伯左冲右挡,奋力突围不出,被朴泰一枪刺下马来,于是被擒。官军见隗伯被擒,也都乞降。李雄皆赦而不杀,唯斩隗伯一人,悬首城头。随即便令流民换上官军衣甲、旗号,又使数百流民装成俘虏,连夜来取成都。来到城下,已是半夜,李雄命军中高喊:“万岁!”宣称:“官军大胜,已取得郫城了!”守城官军信以为真,大开城门,放下吊桥。徐舆、朴泰驰马向前,一人一刀,砍断吊绳;李雄、李骧在后,催动军马,蜂拥而入。城内大乱,官军逃窜。罗尚从睡梦中惊醒,发觉有变,即弃少城,退保太城。 李雄便令李骧攻取犍为,切断罗尚粮道,亲率大军围攻太城。罗尚坚守到年底,军粮已尽,遂使牙门将张罗继续留守,自与数十随从,趁着夜深人静,从牛鞞水向东逃走。张罗自料守不住,只待罗尚一走,便大开城门,向李雄请降。李雄遂入太城,全取成都。 次年十月,即西晋建武元年(公元304年)十月,李雄宣布独立,自称成都王,大赦,改元建兴,国号为“成”,史称“成汉”,也称“前蜀”。拜范长生为丞相,尊称“范贤”;以其叔李骧为太傅,兄李始为太保,李离为太尉,李云为司徒,李璜为司空,李国为太宰,阎式为尚书令,杨褒为仆射;尊其母罗氏为王太后,追尊其父李特为成都景王。又令革除晋之弊法,与蜀民约法七章。于是,蜀民欢悦,先前逃离的蜀民渐渐回归,百姓安居乐业。 ——李雄称王时,与刘渊正好同年同月。只为晋室腐败,司马氏骨肉相残,四海鼎沸,原本大一统的晋朝,只一月之间,就分裂出成、汉两国,一南一北,与晋并立,从此进入“大分裂时代”。而晋朝王室间的权力争斗,却并不因此收敛,反倒有愈演愈烈之势! 不知后事如何,请看下集分解。 第(3/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