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六十五章 伪外传,华夏近代武学历史-《吞吉童》


    第(1/3)页

    笔趣阁手机端    http://m.biquwu.cc

    精武门这个名字可以说家喻户晓,却又称得上默默无闻。

    说它家喻户晓,是因为在莲州万庆城有一个人文古迹,就是精武门的旧址。但早在建国时,当时的门主就带领全门上下搬离了这个地方,而且从此之后再也没有出现在大众的视野中。

    在当地人眼里,精武门这个名字正式退出了历史长河,连一滴浪花都没有留下;但实际上,凡是学过一丁点内功的人,都会牢牢记住这个名字。因为现代的华夏之所以还能保有“内功”这门技艺,完全归功于当时的精武门门主——陈真。

    当时的华夏刚刚熬过战争的洗礼,正在大力恢复民生,并且在华夏第一代领导人的远见下,着重与西方经济强国接轨,努力吸收着对方的先进文化与制度。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武学这样的华夏传统元素被放在了极为尴尬的位置上。

    从强身健体的角度来讲,内功虽然对身体非常有益,但修炼条件太过苛刻,天资平凡的人想要练好内功,就必须从小苦练,连幼儿园小学都不能上;外功的健体效果大打折扣,连起来也非常辛苦,在国外各种新兴的健身技术面前,传统的外功教学根本无法让年轻人提起兴趣。

    而从自卫搏击角度讲,在当时这个特殊时期,为了追求社会安定,国家表面上还很尊重华夏传统武学,但实际上并不提倡老百姓练武。而军人、警察这样的特殊职业,也因为热兵_器的普及,逐渐失去了练武的必要,即使需要锻炼肉搏能力,也不会选择“见效缓慢”的华夏传统武学。

    在这两个大趋势的诱导下,武学在这个国家中已经开始自然衰落。再加上华夏历来有“独门技艺不可外传”这样的观念,进一步导致了建国初期的“武学失传危机”。

    在现代华夏国建国时,陈真已经迈入了古稀之龄,练了一辈子武的陈老门主,本以为盼来了好时候,可是在一次武者聚会中,陈真赫然发现,华夏已知的数千种内外武功之中竟有半数失传。这一发现令他痛心不已,也成为了他带领精武门离开原址的诱因。

    为了保下华夏武学的火种,陈老门主带领门人离开逗留了大半辈子的莲州,将足迹踏遍了华夏各处,说服各个地区的武学宿老,向他们陈述武学传承危机,请他们在“三誓约”上签字。

    (当时的“三誓约”内容分别是:“打破门户之见”;“广播继承火种”;“积极修缮武学笈谱”这三条,都是增加武学透明度的措施。至于“防备武学落入宵小之手”这一条是后加上去的,那时陈门主已经仙逝,是后来的华夏武学108宿老集体同意的第4条新誓约。)

    在陈门主的带头作用下,华夏武学界再次活跃了起来。可能是为了展现“打破门户之见”之决心,当时的精武门彻底四散各地,不设任何“门址”、“总部”、甚至“办事处”之类的地方。

    那时候还发生过一段有趣的小插曲,一个精武门弟子刚刚与某一门派谈妥,双方约定交换武学互相传授。这弟子想找陈真报告一下,结果因为陈老门主行踪不定,这位弟子在他老人家落脚的城市找了3天还没找到,逼得他最后只能去报社发了一则寻人启事,这才找到了陈真……
    第(1/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