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八〇章 大胆的设想-《唐朝败家子》
第(2/3)页
这……
按照李绩的说法,这事不好办,也不怎么好操作。
谢逸沉默了,他在回想,记得唐初除了武德九年突厥大军南下关中,饮马渭水,从此再有过草原大军南下围攻长安的情形。薛延陀更不在此列,如果没记错,薛延陀在贞观年间就彻底覆灭了。
而且应该是贞观中期,也只有北方平静以后,李世民才敢调动兵马远征辽东,否则后院起火,情况将会十分严重。
如此情势下,薛延陀的祸端应该不会很严重,更不会危及到长安,所以想办法平定是大有可能的,也就意味着是个很大的机会,可以放手一搏。
机会摆在眼前,自当珍惜。
片刻时间,谢逸便做出一个很重大的决定,然后沉声问道:“英国公,你对阿史那思摩了解多少?现在有稳住他,或者将他拉回来的可能?”
“阿史那思摩此人骁勇善战,原本是草原上第一等的军事将才,不过现在老了,加之突厥败亡,所以恐怕多少有点优柔,也有点多疑。”
李绩思索道:“如果说机会,这便是机会,如果他果断一些,现在就反,先一步动兵南下,薛延陀随后跟上,我们可能连商量对策的机会都没有,就得调兵勤王了。
河东兵马多少还能调动,估计灵州的江夏郡王所部,不出意外会被西突厥人所牵制,我甚至怀疑此事甚至和西南进犯松州的吐蕃人有关系。”
很复杂的情况啊。牵一发而动全身,现在看来或许真的是有人穿针引线,将这些人势力联合起来反唐。
不过最终的关键点落到了定襄。落在了阿史那思摩身上。
通过李绩的描述,谢逸算是明白了。阿史那思摩年纪大了,作为突厥降将中身份最高之人,难免会受到大唐的猜忌。
纵然被册封为郡王,多少也会心里不安,如履薄冰,这样的情况下人会越发的多疑,优柔寡断,至少做不到果决。这个情报分析想来也比较准确。将阿史那思摩放归定襄草原,李世民能安心吗?
除了让李绩在一旁监视之外,肯定还有不少暗哨在其身边潜伏,对其性格和平时状况有比较相信的了解。
除此之外,薛延陀也不是省油的灯,以前与突厥人也是貌合神离,甚至彼此敌对。两个敌人,现在即便是合作也很难完全放下过去的恩怨与心结,很快做到亲密无间,绝对的彼此信任更是无从谈起。
这也是阿史那思摩为什么不提前渡过黄河。南下进攻长安的原因。黄河尚未完全结冰那只是个借口,他主要怕的是被薛延陀利用,最终成为炮灰。
万一薛延陀人没有及时跟上。他作为反叛大唐的异族首领必然没有活路,即便是攻陷了长安。也必然是两败俱伤,跟随在后的薛延陀人也可以很从容地将他们绞杀,坐收渔人之利。
阿史那思摩正是有这样的顾虑,比较谨慎,所以迟迟不愿意动手,即便是走漏风声的情况下,依然愿意坐失先机。
不牢靠的联盟,优柔不觉的时间恰好给了唐军阻挠的机会。
“英国公。既是如此,如果我能想办法拖住阿史那思摩。让他犹疑不决,你能否率部阻击夷男?”谢逸立即提出了一个很大胆的设想。
“谢长史确信能做到?”李绩眼前一亮。有些兴奋,这话显然是说到他心坎里去了。
谢逸点头道:“有几分把握!”
李绩笑道:“如果保证定襄的突厥人不动,我便不用担心后路被阻截,可以快速出击,赶在阿史那思摩回过神来之前阻击,甚至击溃薛延陀。”
“也许……还能一举灭了薛延陀,成就盖世之功劳。”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