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三〇章 皇帝的棋盘-《唐朝败家子》
第(2/3)页
谁都想彻底清除外患,可是这几乎是个不能完成的任务。灭掉一个东边突厥,几乎已经是倾举国之力了,若是再大肆兴兵,恐怕国力不继,以至于民不聊生,若是步了前隋的后尘,那可就得不偿失了。
而且灭掉了东边突厥,薛延陀趁势而起,即便再灭了薛延陀,随后又会有一个部族崛起。除非彻底清除草原上的牧人,或者迁徙大量的汉家人前去定居,显而易见,户口数不足前隋开皇时一半的大唐做不到。
更何况,现在薛延陀、西突厥和高原上的吐蕃都十分强盛,想要全都劳师远征,灭掉是没有可能的,李世民对此十分清醒。
只能又打又拉,密切关注各部发展状况,稍微有苗头不对的,便加以抑制和打击,不让其成为大唐的对手。
从而将更多精力放在如何应对最强的对手身上,李世民已经认定,西边高原上吐蕃新王松赞干布是个人才。吐蕃正在强势扩张,和大唐的矛盾越来越严重,在吐谷浑和蜀中西部的摩擦已经越发严重,指不定什么时候就会开战,必须得小心戒备。
西突厥相对遥远,并不对大唐构成直接威胁,而临近的薛延陀则是个心腹之患,随便闹腾几下就让北部边疆烽火不断。
尤其是都城长安距离河朔草原是一条直线,距离并不算远,若再有一次胡人打到渭水河畔的事情出现,多半会天下大乱。
故而,李世民一直颇为忧心。
此时听到谢逸的一番说辞之后,心理顿时放松了不少,夷男此人不足为虑,突利失难成大器。且他们内部斗争不断,难以上下一心,首领又有坚定的争雄之心,如此……薛延陀便没有什么可担心的了。
然而说到底,还是继承人的问题,始终绕不过去。
如果有一个足够优秀,甚至比自己更胜一筹的继承人,还用担心这些吗?如果大唐也有文、景、武帝。自己哪有后顾之忧?
可太子的资质……一想到李承乾近来的表现,李世民的心情便有些沉重。
李世民是一个很自信,很自负的,他认为自己足够优秀。从晋阳起兵到一统天下,自己功劳卓著。也正是因此,玄武门之变他才能理直气壮,相对心安理得地坐在皇位上,直面天下人的指责与诟病。
贞观以后。他励精图治,对外更是征讨四方,大唐国力强盛,博得天可汗美誉,万邦来朝,天下承平。李世民觉得自己的功勋已经能和秦皇汉武相提并论了。
而自己诸多儿子,有哪一个比得上自己?
自傲的李世民认为没有,只能说某几个孩子的某个方面和自己比较像,比如吴王李恪的英武,李泰的文采等……
但没有一个人全面接近。更别说超越的可能了,吴王李恪英武却不够圆滑,李泰文采飞扬却英气不足,太子李承乾小时候看着不错,但现在……尤其是腿瘸了以后,越发不堪了。
政务方面虽无过错,但表现平平,至于德行方面……
反正东宫属官和太傅们的评价都不好,太子经常和他们有言辞争执,缺点不少。时常在东宫里宴饮乐舞:兵戈方面就更不用说了,毫无英武之气,能不能策马举剑都很难说。
难免让人有些失望,尤其是今日三位成年的皇子一起前来承庆殿朝拜。兄弟三人站在一起,李承乾顿时黯然了许多。
一瞬间,李世民甚至生出些许惊天动地的念头,但很快又放了下去。
废嫡立庶,废长立幼自古以来就是大忌,任何一个君王都不敢轻越雷池。何况自己经历了玄武门之变上位。在很多人眼里已经坏了嫡庶长幼的传统继承规则,如果李承乾这里再出现什么变故,更会被天下人诟病,成为一些人攻讦自己的由头。
更重要的是,连续两朝废长立幼,会给后世开个坏头,嫡长子不安稳,庶子幼子们野心勃勃,夺嫡争斗乃国之大忌,甚至会导致亡国,这是李世民不得不考虑长远。
所以不到万不得已,那一步万万不能走。
但愿李承乾能够及早醒悟,做一个合格的储君,李世民对他的期望不高,只要做个守成之君便可。
只是他自以为身为嫡长子就可以高枕无忧,随性而为,这可不是一个好现象,也许得给他点压力和磨砺了。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