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六十一章 执与着-《大明佛》
第(2/3)页
”本王在东极、桃花诸多岛,历经生死,九死一生,死里逃生,勉强修成鬼身“
所以,沈昌岐要复仇,要还债。复仇,害他杀他之仇;还债,助其死里逃生修成鬼身的债。
这是悟虚的理解。悟虚此刻,还不知道沈昌岐反过来吞噬了龙王三太子的神识,还以为面前之人便是真的龙王三太子。
悟虚,点点头,表示理解,沉吟片刻,却又说道,”东海妖盟在人世间的势力,几乎已经被拔除一空。三太子此仇,若是还想报,便须得上庐山。至于上庐山之后,是去阴罡峰,还是罗刹峰,小僧倒是觉得,不妨选罗刹峰。毕竟,三太子如今是鬼道修士。“
沈昌岐,叹了一口气,知道悟虚不知道自己的真实身份,方有此说。也不驳斥,只是摇摇头,缓缓说道,”不瞒大师笑话,本王历经生死,却没有看破红尘,说四大皆空,反倒是由此觉得这人世间,有太多不平之事。小到偷盗抢劫、逼害无辜,大到苛政暴捐、酷刑冤狱。总须得有人替天行道。本王不才,愿尽力而为。这便也是本王心中的魔。“
悟虚一愣,随即合掌恭声道,”原来如此。三太子,倒是于生死间起了慧根。一念成佛,一念成魔。三太子若是真有此心,魔便是佛。是佛是魔,只在一念之间。“
沈昌岐,又摇摇头,复又望着悟虚,说道,”慧根谈不上,但本王如今行事,总是不离因果二字。若是离了因果,无论是做人做妖,还有什么意思?佛门之中,不也最重因果么?“
“阿弥陀佛,”悟虚顿首,“佛门确实看重因果。所谓众法皆空,因果不空。菩萨畏因,众生畏果。但因果纠缠,遂至生死流转,苦海无边,三太子何不放下屠刀,立地成佛?”
三太子口中所谓的不离因果,便是有仇报仇,有恩报恩,若有什么心愿便要去了,因为这心愿也是有前因,也是一果。这倒确实不离因果二字,但佛门说因果,乃是说苦讲空,说完因果,继而再说避免因果,尽熄外缘,涅盘清净。若不然,今日因,明日果,明日果,又成明明日之因,纠缠流转,永无停歇。悟虚此番话,便是劝三太子看空这些因果,否则在人世间一味纠缠,难免迷失于苦海而不能出。
沈昌岐,忽然大笑道,“听说大师,原先也是差点被一名叫做莫恩的喇嘛的灭杀,也历经过生死。此中,种种恐怖和顿悟,想必大师也有。那么大师为何如今还不上庐山去?有何因果?有何心魔?“
悟虚只觉被当头棒喝,呆呆地坐在船头,怅然若失。
莫恩杀劫,外人知晓。但何人知晓,悟虚乃是转世重生此人世间呢?要说历经生死,死于后世一个时空,重生于如今此人世间,这才是大生死!大生死间,有大恐怖,也有大领悟。是以悟虚,方才悟空,读到”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便自然而然心生感触,读到”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便自然而然心生欢喜,便一心想要修习佛法,追求大道。
但,悟虚始终对那善恶轮回一说,抱有一丝潜在的怀疑。你今生做牛做马,任人欺凌,便是因为你前世作恶?他如今家财万贯,鱼肉乡民,便是因为他前世行善积德?有人做尽了坏事,丧尽天良,却好好的活着,难道是要等他长命百岁之后,方得打入十八层阿鼻地狱?尤其是元末这个时代,人分数等,南人贱不如狗,好人命不长,奸恶之人,横行无忌,逍遥法外。难道,今生行善积德,便是为了来生作威作福,享受这人世间的荣华富贵?那众生岂不是更纠缠于痴迷于俗世种种业障,还怎么出离苦海?
再有,那些修士之人,更是视凡人如蝼蚁。对于这些修士之人,佛门讲的因果循环、善恶轮回,又是如何应现?
因着这些疑虑困惑,悟虚方才被妙音逐出山门,又莫名地亲近爱护那些揭竿而起、敢于抗争、不愿逆来顺受的白莲教教众,也潜意识地放松了戒律,不戒酒,不惧色。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