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八十六章 奇门兵器-《中选者》
俞泽炫一边照着做,一边看见张开的三瓣在一侧逐渐拼合到一起,成了一柄铲子。中间的尖芯倒向一边与木杆成直角,看上起像一枝鹤嘴锄但内面有锋,更像一把冰镐。
俞泽炫觉得已经到头了。就一松大拇指下的凸起,手中木棍微微一震,喀嗒一声好像锁住了一样。用手再扭扭恍恍觉得非常坚固。
“你们看这东西前面像一柄铲子和一枝鹤嘴锄有点怪异吧?”
时真人笑着指着俞泽炫手中的怪东西对大家说。“其实中国四川峨眉就有,叫'药锄'。是用来挖药的工具。”
接着教俞泽炫使用方法:“小炫子,你把药锄这一端收起来。”看俞泽炫收好药锄还是一个一端玉莲藕样的手杖。
时真人点点头说:“不错,头脑聪明,手法也好!你再看另一头手杖手柄头上有一个莲蓬造型的头,对,就是它。你用力压下去,直到感到喀的一下。对,就这样。然后捏紧逆时针方向旋转九十度。对,然后往外拉。”
其实,时真人在解锁手法上有意说得笼笼统统。尤其是收回的手法并不讲诉。其中也就存了试试俞泽炫手法能力,心性悟性的意思。谁知俞泽炫先有龙爪手解开紫玉宝鉴的学问,再有破除神农丹鼎殿的经历。对这种机关自然触类傍通。
随着手感操纵,俞泽炫吃惊地发现从手柄内抽出一柄剑身长约一尺五寸,最宽处约有一寸,剑柄约四五寸,样子像剑样的怪东西。说奇怪就是尖端往后大约五六寸部分是双刃剑,接着的五六寸一侧逐渐变厚成为刀背。
刀刃一侧由刀刃变成为锯齿状,再往后六七寸整体逐渐增厚变窄成为四棱状。锋利的刀刃闪着寒光,青灰色的刀身布满暗红色的花纹。
连真人接着说:“这是印度韦陀杵的尖峰。你把它的莲蓬头插到手柄里,用力下压直到卡住。”
俞泽炫这时手里组合成一柄一米一二长的奇怪兵器。连真人说:“这件东西有个名字叫‘须弥金刚降魔杵',你可记住了。在中华武术界算得上是一件奇门兵器。好了!问题是,小炫子,你可识得这是什么材料制成?”
俞泽炫手持降魔杵反复细看,又闻了闻气味。会场再次陷入一片安静中。连真人说:“老魏,你也可以看看是否认得这件东西的材质?在场各位有兴趣的都可以辨识一下,做个见证。免得待会儿我揭秘时说我欺负晚辈。”
俞泽炫赶紧把手中的须弥金刚降魔杵递给魏老。魏老看了看,交给周师长。接下来依次传看。看大家都传看了一遍,连真人说:“各位看出来的道友,请先不要说出。待我这徒孙猜上三次,三次猜错再请各位指教。好!小炫子,你可想好了?”
俞泽炫看着魏老欲言又止,魏老说:“师公给你三次机会,你就不妨猜上一猜。”
俞泽炫先对魏老答应一声是,然后朝场中众人拱手为礼。这才对连真人说:
“师公让我猜,我要是藏私就显得矫情了,只好恭敬不如从命了。不过猜对或猜错,我希望都不影响我这次出国。因为,我这次去李氏家族纯粹是个人私事。
各位前辈在上,李大哥是我的引导大哥。他遭人谋害,被打冷枪后是在我怀里去世的。于情于理我必须要扶灵送李大哥落叶归根,也必须要亲自向李氏家族有个交代。此事,此情与代表大陆与海外联络并无关联。
而且我尚且年少,不仅无力,更是无意担此重任。拳拳此心,望众前辈明鉴。更望各位前辈见谅。”
说完,不顾会场一阵低语声,向会场中抱拳行礼。然后转向连真人说:“师公,那我就先猜第一次。这种材料的确罕见,我是第一次见到。只能照背所记得的一段典籍。要是背错了还望师公指正。”说罢看着连真人。
连真人道:“你小小年纪,能有几多见识?就算是背得典籍也就算不错了。你且说来听听。这次说错,还剩两次机会。”
俞泽炫点点头,略微思索就说:“典籍《玄黄异物志》记载:南海尽,偏西处,南宫斗下,有大岛地广万里。岛中央有千里沙海,中出史利榘智煞波金丝檀木树。籽千年出芽,千年长成,千年开花,千年果熟。果熟树死,死后千年不倒,倒后千年不腐。
大漠五千年有天风,偶有乘天风得入海中。入水不浮反沉,存海床千丈深处。逾千年得天地海三才精华,坚赛精钢。海人寻得,作兵刃,可承武力。”说罢停了一停,见满堂无一人说话只好小声悄悄问道:“师公,晚辈所说可对?”
“哈哈!连老三,你那徒孙答对了!你咋地不说话?老糊涂了?你想赖账不成?”一个身穿大红衣袍,赤面长须的老者笑得满身肥肉乱颤,大声喝叫道。
“哈哈!烈火老道,你别急呀!都几百岁了还那么大火气。你哪只眼睛看见我赖账了?我是高兴的!太高兴了!哈哈!哈哈!”连真人高兴地哈哈大笑,转头对俞泽炫说:
“太好了。不仅知道名称,还知其来历,明白性质用途。小炫子,我这辈子还没夸奖过人。今天我就破了这个例,夸你一句。”连真人满面笑容,连连点头。
连真人夸奖完俞泽炫,转身对魏老说:“老魏,你也太不地道了。没先告诉我,就收了这么好个徒弟!我今天告诉你,小炫子回国后,立刻去我那里。这个徒弟,我们两个合带!”连真人不容商量地向魏老提出要求。口气中对俞泽炫平安归来已是无容置疑。
接着对俞泽炫说:“这是东西原本是有个来历,今说予你听闻。以便今后如果有人问到,也有个明确的传承。”
连真人说到这,目光闪闪仿佛又回到降魔除害,卫道人间的战火纷飞的岁月。语气不由得顿了一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