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9章 老少联手-《素手染春秋》
第(2/3)页
陈如之道:“老夫有一计,既可以除去洪瑟焱这个酷吏,又可动一隅而惊天下,令分赴各道的酷吏不敢轻举妄动,更可籍此将他们一举铲除,只是此计凶险十分,遥儿可愿为万千黎民,与老夫共赴国难?”
遥儿道:“计将安出?”
陈如之也不含糊,一番话侃侃谈来,把遥儿听的目瞪口呆。
遥儿来自恨天,她最初进入临安的目的是为了找出隐藏在官府中的仇家,在她心里,从来就没有正视过王权,也不敬畏王权,王法意识于她而言是很淡漠的。
但她万万没有想到,陈如之这个一直在官宦体制内做官僚,如今已经七十高龄的老人,居然会有这样天马行空的想法。这样偏激、冒险的想法,居然出自一个在官场中打拼了一辈子的年过七旬的老人,如果不是亲耳听他说出,遥儿根本不信。
陈如之的声音带着一些萧杀的味道:“与其头痛医头、脚痛医脚,不如觅其根源,一了百了!”
陈如之敢对遥儿合盘托出自己的计划,是因为他完全地相信遥儿,相信遥儿既便不赞成他的作法,也不会出卖他。
当然,如果遥儿不愿参与,而他还要进行,那么他就是在玩火,很可能让事态发展到他自己也无法控制的地步,如果那样,他很可能会放弃自己的打算,如果他放弃打算,那就更不用担心遥儿举告,无凭无据的,只要他矢口否认。就凭遥儿一面之词,奈何不了他。
但是陈如之相信遥儿的为人,并不代表就可以和遥儿共谋大事,陈如之还要知道遥儿是不是一个“守规矩”的人。
他要做的这件事。要心怀天下、胸存正义,要有大勇气,更要有为达目的,不择手段的性格。
陈如之的计划很简单:利用西南各族的桀骜不驯和洪瑟焱的贪得无厌,推波助澜。激他他们之间的矛盾冲突,迫使蛮族造反,如果他们能杀了洪瑟焱最好,杀不了,朝廷也饶不了他。
西南各郡的消息再闭塞,造反的消息也一定会在各处以最快的速度传开,而流人发配之地大多地处偏远,是少数民族部落聚居之地,一但各地得知消息,各郡的官员为了避免在自己的地盘上发生同样的事。与御史台合作的可能便大为降低。
御史台的官员也会投鼠忌器,为了避免再犯洪瑟焱的错误,不敢肆无忌惮地屠杀流人。只此一举,就可以灭酷吏,保黎民。但是,御史台此番来到地方,本就是为了查证有人造反之事,如果真的有人造反,很可能让女王产生一种假象:“御史台举告属实!”
所以,这件事是在玩火。一个处置不慎,就有可能弄巧成拙。
这样的话,就必须要做到两点:一是让女王在蛮族造反之前就得到揭发酷吏罪行的奏章,打下一个伏笔。一旦蛮族真的反了,女王不会全然取信御史台的说法。
第二,还得迅速平息叛乱,在朝廷派遣大军围剿之前就控制住局面,等蛮族首领的请罪奏章到了朝廷,与前番官员们弹劾御史的奏章相比对。就能坐实御史台的罪行,他们将被一举铲除,再也无法翻身。
陈如之的这个计谋,不可谓不毒。
这也是他必须要遥儿参与其中的缘故,因为战乱一旦起来,想要迅速平息下去,就需要一位可以代表朝廷的人及时出现,与叛乱部落的首领谈判,及时安抚住他们,在他们闯下更大的祸事之前,把这头出闸猛虎关回去。
陈如之这个老货大概是在基层干的年头太久了,在一个职位上一蹲就是几十年,偏偏这个职位又小得可怜,好不容易有机会直入中枢,没两年又被贬出京城,这种经历实在是太特殊了,难免叫人养成偏激的性格。
所以陈如之虽年逾七旬,却远没有其他七旬老人该有的沉稳。尽管,在表面上,他给同僚、给别人的是一种“沉稳厚重”的感觉,可他骨子里,根本就是一个冒险家,一个大冒险家。只是他的冒险精神并不是体现在对自然世界的征服上,而是体现在宦海中。
遥儿听了他的计划,只觉得一阵惊怵,后脑勺嗖嗖的冒冷气:这老头儿的胆子实在是太大了,居然能想出一个这么可怕的计划!拿造反当游戏?他这简直就是要在西南发起一场大革命啊!
遥儿严肃地道:“既要蛮人反,又要在可控范围之内,欲令其兴则兴、欲令其伏则伏,陈公有几分把握?”
陈如之微微一笑,道:“老夫对本地情形老夫已经非常了解。蛮人之反,便如家常便饭,三不五时便是一反,鸡毛蒜皮的小事也能一反,给他个甜枣儿,就回去种地放羊了,一贯如此。”
遥儿道:“为什么侄女在京城里时,不曾听说这些事情?”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