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二十七章 要学习的东西太多-《抗日之我为战神》


    第(3/3)页

    到皖南來之后,杨震就感觉出來经历过长征的干部,在军事素养上要好于打了三年游击战的干部,原因很简单,在长征的时候,中央也沒有放弃过办军事干部学校,一方面军的干部团,汇合之后的红军大学,都是专门为了培养干部而组建的。

    虽说在流动作战之中,教学质量有多高,这很难说的清楚,因为这些培养干部的军政学校,很多的时候本身就要参战,甚至要付出很大的牺牲,而且整曰行军、作战,也很难静下心來学习,但有了这些经验,毕竟要比沒有强,只是他们学的这些,与自己要求的太远而已。

    杨震知道这些干部,都是久经考验、意志坚定,一步一个脚印从战场上尸山血海冲杀出來的人,他们在战场之上,面对任何敌人都不会皱一下眉头,更不会有任何的退却和胆怯,这些经历过十年内战而幸存下來的人,更是这支军队中佼佼者。

    但由于出身的影响,文化水平和军事技能差的太多,在战场之上,身为指挥员不是一个单凭勇敢二字,就能取得胜利的,中央虽然组建了抗大,专门用來培养军政干部,但受制于各个根据地被分割的现状,以及部队不断的扩大和发展,以及不断战斗的环境。

    抗大根本就满足不了部队对干部,尤其是军事干部的需要,这也就造成了各个根据地的部队,尤其是基层部队,合格的军事干部缺口很大,再加上本身的教学水平限制,使得各个根据地的军事干部与杨震的要求相比,差的太远。

    用在延安时候,天天陪杨震去抗大授课的李明博私底下的话來说,政治教育水平是很高,比抗联的水平高多了,但军事教育水平,充其量也就是咱们团级教导队的水平,尽管杨震因为这句话,狠狠的收拾了一顿李明博,但在私下,也不得不承认这个时候的抗大与自己想象的水平差的太多。

    当然按照杨震想当然,这个时候的抗大至少应该是相当于后世的国防大学,等到了才发现,根本就不是那么一回事,当然你让即沒有飞机,也沒有坦克,甚至连火炮都沒有几门,更沒有指挥过类似作战的专门人才的中央,去讲授大兵团机械化合成作战,的确是强人所难了。

    别说条件简陋的抗大,就是国民政斧军事委员的陆军大学,都沒有这个能力,这所抗曰大学,讲授的主要是适合目前十八集团军发展的敌后游击战,至于大兵团作战,在眼下部队还沒有这个能力去的打的情况之下,教授这些也沒有必要。

    但部队的基层军事干部的指挥能力,需要加强却是一个实质的问題,实战经验丰富,不代表战术理论也强,作为基层的带兵人,各级军事干部,在兵力配置,火力部署方面需要学习的东西还太多,


    第(3/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