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章【大梁帝国】-《唐朝那些事儿》
第(1/3)页
等一大波人回到大梁后(此处为一大波,非一大波),已经是第二年春天的事了。这时候,战火已经烧到了郓州、濮州一带。敬翔再次上书道:“国家连年战败,疆土一天比一天小了。
陛下却久居深宫之中,与您谋划的都是一些不学无术的玩弄之臣,他们怎么会知道国家大事怎么安排!
先帝在世时,拥有河北的广大地盘,亲自带领各路名将,都不能消灭晋国。现在敌人已经打到郓州了,而陛下好像还是不太在意的样子。
臣听说李亚子继位以来,已经十年,每次征战,都是冲锋陷阵,时刻战斗在第一线。
就拿刚刚发生的杨刘之战来说,他也是背负着攻城用的束薪身先士卒,所以才能一鼓作气攻下城池。
陛下却儒雅斯文,从容不迫,只派遣贺瑰和他对抗,却希望能把强敌驱退,我看恐怕是不太可能的。陛下应该广泛地询问老臣们,看看还有什么别的好办法,要不然,我看必将亡国。
臣虽然驽钝怯弱,但过去也受过国家的厚恩,陛下如果缺乏人才可用的话,我请求让我到边境上去效力。”
敬翔,今陕西大荔县人,字子振,年轻时就聪明过人,反应灵敏。他酷爱读书,擅长做文章,人称少年英才。
像很多读书人一样,敬翔也在唐末赶赴长安参加了科举考试,结果却名落孙山。
或许他还想回家复读复读后再次前去应试,但黄巢却给他希望的小火苗上浇了一盆凉水,这时起义军打到了长安。
乱世之中,敬翔只好远赴他乡,暂寻出路。榜上无名,脚下有路,敬翔到了汴州,投靠同乡王发,王发当时在朱温手下任职。
可王发也一时找不到合适的机会将他引见给朱温。敬翔并未怨天尤人,而是就地发挥自己的专长,替军营中一些不识字的将士代写书信、奏章。
敬翔的文笔流畅优美,通俗易懂。很受官兵喜爱,有时他写的一两句话竟被当做警句在营中广泛流传,
小兵们每天没事干的时候总是捧着一本小书在那里狂背,上去一看,上面赫然写着:敬翔语录。是金子终会发光的。机遇女神终于降临到了敬翔的头上。
朱温经常听到平时看起来愣头青一个的大老粗说话奏事总能蹦出一两句经典名言,很是奇怪,私下一打听,才知道是部下王发的同乡所写,便对他说:“听说你有位很有才的老乡,你带他来让我见见。”
见到敬翔,朱温便问他:“我知道先生很精通《春秋》大义,我现在也有些根基了,很想学习《春秋》里面的方法用来作战,以图更大的事业。不知先生意下如何?”
敬翔朗声答道:“从古至今的用兵之道,贵在随机应变,出奇制胜。古代的礼俗都没有沿袭下来,况且是用兵之道。
一味学习《春秋》就是因循守旧,结果只能是徒有虚名而无实效,百战难以百胜,那么大王的大业也就很难有希望了。”
朱温听后连连点头,人才啊,说的话怎么这么有水平呢,于是马上让他担任了军职。每逢行军打仗,都把敬翔带在身边。
时间不长,敬翔向朱温提出要改换文职,因为他发觉自己不太喜欢做武官。更不擅长领兵打仗,指挥作战,而做文职却是他的特长。一般人找老板讨价还价,肯定会被老板骂个狗血喷头,但敬翔是人才,那自然另当别论了。朱温爽快地答应了,改任他为“馆驿巡官”,
专门负责文书奏章的起草工作。从此,敬翔成了朱温的重要幕僚。所以,作为年轻人,不要怕起点低,不要怕挫折多,只要是人才,只要肯坚持,只要主意真,迟早都会有出头之日。朱温在敬翔的辅佐下,
第(1/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