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四十四章【平定突厥】-《唐朝那些事儿》
第(2/3)页
一旦和这些人打起来,一定会给官兵带来较大伤亡,老百姓都会遭殃。所以我们暂停干戈来使百姓得到休养,同时又可以给这些少数民族体现我们的恩惠和信义……突厥人多势众但是心不齐,他们的君臣都唯利是图。
颉利可汗在渭水以西,但是他手下的好多将军都来拜见我。我把他们灌醉然后绑起来,这形势就对我们很有利了。我又暗地派长孙无忌和李靖秘密率军到达幽州(今北京)来策应。
如果我们的大军断绝了突厥人的后路,又在阵前设下埋伏,取胜就易如反掌了。但是。我刚刚接班,执掌国家贵在平稳。一旦和他们打起仗来,双方一定都会死伤惨重。他们被我们打败。却不会灭亡。那就会因为害怕而和我们结怨,这样划算吗?
现在,大家都放下武器握手言和,我们只是损失一些财物。突厥人一定会骄傲轻狂、胸无大志,而骄傲会是灭亡的先兆。所以,古人说:‘要想得到什么东西,就一定要先给他们一些东西’(将欲取之,必固与之)。”萧瑀等人听后,对李世民大帝佩服的五体投地。全体下马,对着皇帝拜了又拜,还说:“这不是我们这些笨人所能想到的呀!”
于是,李世民下令豆卢宽、赵绰等人护送突厥人退兵。颉利向大唐进献骏马3000匹、羊1万多头。李世民一概不接受,并对突厥使者说:“让你们可汗把以前抓的中原人都给我送回来,送这些牲畜算怎么回事!”在游牧的突厥人看来牛马羊是财富的象征,而在农耕文明下成长起来的李世民深深知道人口才是最大的财富。人民尤其是农民,他是劳动力,是封建国家赋税和徭役的主要承担者。这就是文明的差异啊!
史书的记载。真可谓精彩绝伦。我们可以称之为“盟胡虏便桥申约,展雄才六骑退敌”。新、旧《唐书》对此记述大同小异,可见这件事应该基本符合事实。当然,在具体细节上难免有些夸大。有意美化李世民,蔑视、矮化颉利可汗。事实上,李世民并没有《旧唐书》上说的那么神气。此时唐朝国力有限。军队猝不及防。李世民这也是在迫不得已的情况下,实施的疑兵之计和缓兵之计。他个人的气势确实很有威慑力。“气场”很强。颉利见到李世民信心十足,唐军军容威严。自己就先泄气了。颉利的野心和他的能力实在不成正比!遇到李世民这样的强者,他只能认栽。当颉利听到李世民许诺要赏赐不少金银财宝,自己也有了台阶可下。所以,便请求结盟。一场大战就这样,再次神奇的偃旗息鼓了。这就是著名的“渭水之盟”。…
渭水之盟,避免了唐朝在不利条件下的作战,为自己稳定局势。为发展经济、积蓄力量赢得了时间,是唐朝与突厥强弱变化的一个重要转折点。接下来东突厥的形势将急转直下,而厚积薄发的大唐将彻底铲除这个心腹大患。
平定东突厥
颉利退兵后的突厥,各种潜在的危机不断上浮。突厥的力量更加分化,颉利的威信也不断下降。但颉利还不断加重对各部的勒索,贵族们纷纷谋划叛离。此后不久,东突厥内部出现分裂,反对颉利可汗的薛延陀、回纥、拔也古、同罗等部落对其不满加深,另立薛延陀为可汗。俗话说“屋漏又逢连阴雨,破船偏遇当头风”,这话一点都不假。可怜的突厥地区又连年遭到大雪和霜旱天灾,牲畜大量被冻死饿死,势力正在迅速下降。
在李世民怀柔政策的感召下,突利可汗也加紧与唐朝联络。突利首先表示愿意归附唐朝,并与颉利可汗决裂。贞观二年(628年),突利派遣使者上奏李世民说,自己和颉利的既矛盾已经很尖锐了,请求李世民出兵攻打突厥,自己里应外合。
于是,李世民命令秦武通率领并州兵马,进行接应。十二月,突利和他的亲信郁射设、荫奈特勒等率部前来归顺,再次大大削弱了突厥的力量。突利来长安后,看到李世民隆重的接待和丰厚的赏赐,感激涕零。李世民还拜其为禁军第二军军长(右卫大将军),封北平郡王,封户700,后又加封为都督。
李世民对他说:“我想要中原安定,也不想使你的宗族灭亡,所以让你做都督。大家不要相互袭扰,你可以长期做大唐的屏障。”631年,29岁的突利病死在中原,李世民亲自为他的墓碑题词,以示哀悼。
而唐朝一方,在李世民的励精图治下,统治更加稳固,经济也得以恢复。李世民积极对突厥备战,甚至允许军士在皇宫显德殿内习武,逐渐培养了一支能征善战的精锐部队。同时,唐朝还取得了恒安(今山西大同)、朔方(今内蒙古乌审旗)等进攻东突厥的基地。大唐天公作美。风调雨顺。
629年秋,关中大丰收。李世民认为反击东突厥的时机成熟了。这年冬天,李世民派大将李靖率李勣、柴绍、薛万彻等。带领十几万军队分道出击突厥。第二年(630年)正月,李靖进屯恶阳岭(今内蒙古和林格尔),出奇制胜地夜袭定襄(今山西定襄)大败突厥,颉利逃窜到碛口(在今山西临县)。
突厥贵族康苏密等看到颉利败局已定,就带着杨广的萧皇后和孙子杨政道作为见面礼,前来投降。到了二月份,颉利只能东躲西藏地到处打游击了。逃窜到铁山(在今内蒙古阴山以北)时,只剩下狼狈不堪的几万人马。
颉利此时已经无计可施,只得再次派遣执失思力出使大唐。不过。这次执失思力再也没有上次那样的嚣张气焰了。他是代表颉利来向大唐皇帝请罪的,请求全国归附唐朝。
李世民派筵席和祭祀事务部长(鸿胪寺卿,正四品)唐俭和将军安修仁手持代表国家的节杖,对不知所措的执失思力进行安抚。执失思力赶紧把这个好消息报告突厥国内,大唐接受我们和谈归附的请求了,颉利这才稍稍松了一口气。但是,突厥人怎么也没想到,这只是大唐的一种政治策略,大唐已经在着手彻底解决这个让中原王朝头疼了数十年的老大难问题了。…
原来。李世民早已对颉利的信誉问题产生了怀疑,他认定这只是颉利的缓兵之计,再也不愿意给垂死挣扎的颉利以任何保存实力的机会了。他决定,督促李靖他们趁热打铁。再给颉利最后一击,彻底解决这个言而无信的家伙。
三月,李靖、李勣趁着双方接触谈判的时机。找到了突厥主力的藏身之处,大举进兵。唐军在铁山附近一举全歼突厥军队。占领了大漠南北。惊魂落魄的颉利可汗早已威风不再,他找了一匹千里马准备向西逃窜到吐谷(yu)浑(鲜卑族的一支。控制区域在今青海)。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