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6章 捍卫唐人的荣耀-《晚唐逆流》


    第(2/3)页

    原来,派去拦截唐军信使的那一百骑兵,带队的就是褚良。如今任务完成,按照计划本应该在此处汇合,却等了许久也不见褚良归来。裴继祖冒险前去查探,也未发现他们与敌人接战的迹象。一百多人,就这么不见了。

    赵东阳叹了口气。他担心的事情还是发生了。褚良很有可能趁着这个机会,逃了。他对张寻的忠心,让赵东阳感到感动。但是,此处离邓州将近八百里,更有山川阻隔,唐齐两军分布其间。褚良怎么可能逃得回去呢?赵东阳不是叹气褚良跟他不辞而别,而是担心褚良的安危。

    赵东阳忽然想到,他们夜渡渭河时用的船只,还隐藏在河边。褚良会不会利用那些船只渡河?想到这,他立即召集人马,赶往渭河边。

    赵东阳渡河的位置,被称为“上马渡”,恰好处于泾河与渭河的交汇处。这里过去是唐军从塞外运送马匹到长安的必经之路。如今唐廷衰微,塞外割据,早就不复当年“万马入京”的盛况。再经黄巢之乱,渡口已然荒废。

    然而赵东阳赶到上马渡时,却发现一队人恰如当年,正在牵马上船。正是褚良他们。

    褚良这一百人,有三分之二都是当初张寻护卫都中的一员。这些人都是老兵,几乎人人都在向城有家有业,田地是张寻给分的,媳妇是张寻给娶的。又曾是张寻亲军。这些人,对张寻已经有一种特殊的感情。以至于他们冒死,也要回邓州。

    褚良见是赵东阳,命手下放下弓箭。

    “赵将军,可有话托我带给张帅?”

    赵东阳见褚良去意已决,知道说什么都已没有用。听见褚良提起张寻,不由得心生悲戚,说道:“告诉张寻,待长安城破之日,再一起把酒言欢!”

    这话虽然听着十分怪异,褚良还是牢记于心。挥手别了赵东阳,转身上船。

    有个成语叫做泾渭分明。泾河虽是渭河支流,水却比渭河浑浊很多。因此在下马渡两河交汇之处,形成了泾渭两河河水互不相容,一清一浊并流的奇观。杜甫诗云“去马来牛不复辨,浊泾清渭何当分”,就是谓此。

    赵东阳望着远去的七八艘小船,渐渐离了浑浊的泾水,驶入清澈的渭水,心中五味杂陈。

    高陵城头,全身披挂的拓跋思恭登高环顾,四下皆是齐军。

    他沿着城墙,从城东走到城西,竟觉十分乏累。这是从来没有过的。是不是老了?拓跋思恭自问。为何今日觉得这铠甲十分沉重?

    三十年戎马生涯,身经百战,他从来没有想过什么时候会是终点。今日,他忽然有种预感,一切都要结束了。

    党项人被唐人称为“党项羌”,但他们自认为是鲜卑后裔。大部分党项人都过着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活,拓拔部却很早就内迁,开始汉化。拓跋思恭年纪轻轻就继承父位,成为部族首领。为了拓展部族生存空间,他东征西讨,引起当地唐朝长官的注意,被任命为夏州教练使。但他不愿受制于人,趁着宥州军乱,举兵占据宥州,自为刺史。

    然而在他眼里,大唐天子依旧是草原上的“天可汗”。不论自己控制了多大地盘,受到唐廷的正式册封,才是他的最终追求。他看不起反叛大唐的沙陀人李国昌,三年前,沙陀人兴兵来犯时,他率部奋勇抵抗。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