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9章 就学一回刘邦吧-《晚唐逆流》


    第(2/3)页

    此一时也彼一时,有经无权,那是非要等楚军渡河之后再战的宋襄公;是宁可自刎在家门前也不肯过江东的项羽;是甘愿将祖宗基业拱手让人也不肯实行坚壁清野政策的刘璋。这些人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成不了大事。张寻想成大事。

    也罢,就学一回刘邦吧。

    为了能让李暮等反对的人好受一些,张寻通令全军,不可杀人,不可侮辱妇女。鳏寡孤独贫病之家,不可逼其出粮。将筹粮的主要目标,对准了沿途州县的府库和富户。

    行军第二日,到达襄城县。襄城归许州管辖,周岌早就与当地县令打过招呼。县令早早准备了一百石粮食,骡马三十匹。侯在襄城城外。这点粮食,其实是杯水车薪。但襄城县令礼数周全,又特地送了张寻一匹枣红宝马,极尽逢迎。张寻终于还是没有难为襄城。未让大军进城,只在城外歇息了一晚。至于襄城县令送的宝马,张寻就将其转赠给了李师泰。这货此时骑的还是一匹在农户中寻的劣马。

    期间都头契必阿大向张寻告假,要求回乡省亲。契必阿大的家在郏县,就在襄城西北四十里处。他已经一年没有回家了,借这个机会想回去看看。张寻思考了很久,还是批准了。只叮嘱阿大一定要注意安全,不要与人起冲突,因为郏县已经是汝州地界。如果发生纠纷,会很耽误事。其军暂由副都头刘延指挥。

    襄城之后是叶县,这里已经是汝州地界,出了忠武军辖区。叶县县令就没有襄城县令那么机灵了。见大军过境,竟然紧锁城门,摆出一个乌龟阵。

    赵东阳见到这个情形,心里乐开了花。伸手不打笑脸人,不怕你无礼,就怕你恭顺。恭恭敬敬的襄城县令,用一百石粮食就把他们打发了。叶县如果敬酒不吃吃罚酒,城破之日,收获可就不仅仅是一百石粮食。

    赵东阳已经准备好攻城了。张寻却没有同意,而是将一封手谕用弓箭射入城内。手谕是杨复光写的,以大唐天子任命的京西南面行营都监的名义,说明忠武军前去收复邓州的战略意图,要求沿途州县全力供顿,支援作战。否则,将以“通贼”之罪论处。

    这封手谕真是好使,不到半个时辰。叶县城门开了。县令随县丞、主薄等一干文武官吏,出城请罪。张寻也就不客气了,手一挥,全军入城。

    入城目标只有一个。赵东阳率领三百骑兵,长驱直入,直奔叶县的仓廪府库。很快就找到了位置,戍卒衙役根本无法阻拦,仓廪被忠武军逐一打开。将士们无不喜笑颜开,仅仓廪一处,就查获四百余石粮食。赵东阳盘算着,如果再搜刮几家当地富户,搞个六七百石粮食不在话下!真是发达了!

    张造的忠武军第五军负责搬运粮草,李师泰的第八军负责满城搜寻驮运粮草的牲口。一时间叶县城里鸡飞狗跳。半日间就有多起军民纠纷,被强夺了牲口的百姓告到县令这里,县令又来找张寻。

    张寻很无奈。李师泰的第八军顶多算是工作方式简单粗暴了一些,政治上还是过硬的。再说命令是他下的,他不可能反而去处罚执行者。最后还是赵东阳出了个主意,要求全军无论征用百姓什么东西,都必须留下欠条字据,说明是国家剿贼需要,用完之后会归还。特殊原因无法归还的,会照价赔偿。

    张寻觉得这个办法有股熟悉的味道。但很管用。告状的百姓虽然明知归还的希望渺茫,但好歹自家的牲口,从“被抢走”变成了“被借走”,多少得到些心理安慰。

    一位七十多岁的老汉小心翼翼的捧着欠条,生怕弄丢了似的,含着眼泪离开了县衙。张寻看在眼里,很不是滋味。他忍不住走上前去,叫住老汉,说:“老伯,这字条千万不要弄丢了。将来还您牲口,还要索回的。”“好,好……”老汉呢喃着走了,他都不知道自己还能不能活到官军还回牲口的那天。

    告状的百姓虽然走了,县令却给张寻跪了。

    他恳求道:“今年叶县春旱,夏粮收成很不好,大量百姓忍饥挨饿,涌到县城来乞食。仓廪的粮食,是去年攒下的,就是为了预防灾情。有了这些粮食,县里才能施粥。如果将军将仓廪搬空,怕是要饿死人!求您开恩,给饥民留条活路吧!”

    张寻看着跪地的县令,沉默良久,才转头跟身边的掌书记曾慎远说:“给叶县留五十石。”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