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章 跟我走吧,少年-《晚唐逆流》


    第(1/3)页

    笔趣阁手机端    http://m.biquwu.cc

    公元881年三月,张寻的名字第一次出现在了大唐官方文书中。一个根本没人听说过的小山村里出来的土团头子,竟然被枢密使杨复光保举为邓州团练使,官阶昭武校尉。这在当时的官场上,也是一时奇闻。如果唐朝有报纸,张寻能上头条。

    唐朝官制,分为“散官”和“选官”两种,散官相当于后世的军衔,代表一个官员的资历、品级。张寻的散官官阶是“昭武校尉”,品级上是正六品。可能有的人觉得小,其实也不小了,昭武校尉已经是“校尉”里的最高级,再往上,就是游击将军衔。张寻作为一个不在体制内的野路子武人,因功授个正六品,真不小。

    除了代表军衔的散官,选官才是真正的职事官,表明这个官员被朝廷委以什么责任。张寻的选官就是“邓州团练使”。这可厉害了。一州的团练使,一般都是由州刺史兼任,掌握着一州的军事大权。此前邓州团练使一职是由邓州刺史赵戎兼着的。如今赵戎被朱温捉了,大唐新的邓州刺史还没有任命。在这个空档上,杨复光直接将一州最高军权授予了一个他甚至未曾蒙面的野路子武人,此间不乏深意。

    张寻自己分析,杨复光这么干,首先是要给天下人看的。只要为大唐出力,帮助大唐保卫州县,甚至恢复州县,大唐不吝赏赐!自从黄巢攻陷长安,关中、关东等地的节度使都是望风而降,河中节度使李都、夏绥银节度使诸葛爽、忠武军节度使周岌纷纷倒戈,各个州县的刺史、县令等官更是无力自保,纷纷或降或逃,向城县令姚启之就是代表。能凭一己之力恢复州县的,张寻这是头一份!这样的先进典型,岂能不赏?

    其次,就是张寻比较担心的一个情况,杨复光可能手底下没有多少兵力了。南阳县的状况估计已是朝不保夕。他重赏张寻,很有可能是要将其收至麾下。史谦的奏折上写“张寻麾下千人”,在杨复光看来,这可不是一股可以忽视的力量,朱温打邓州总共才三千人马。

    当然这只是张寻自己的揣测,杨复光那边还没有传来这样的消息。不过,万一杨复光真的传令调遣,从还是不从呢?说实话,张寻没有想好。

    张寻现在也没有时间想。手下人多了,装备又跟不上了。虽然手里还有大把的银子,但是两样东西没处买,一是马匹,二是铠甲。

    中原地区缺马,张寻干脆就暂时放弃组建马军的想法。但是铠甲一定要给手下士兵配齐。搜刮了整个向城县,才凑了400副铠甲。其中铁甲200副,皮甲200副。全军铠甲缺额在400副左右。张寻想花高价也买不到,只能自己造。

    由老相识徐记米行老板牵线搭桥,张寻在向城县访到了一伙匠人,能造铠甲。匠头叫燕三锤,50多岁,自称不仅会打造明光铠、锁子甲、牛皮甲,还曾为邓州官军打造过山文甲。

    张寻一听“山文甲”,眼前一亮,这可是在后世失传了的一种铠甲。在唐宋之间非常流行,性能出众。

    自从火器大行其道,铠甲就退出了历史舞台。现代人很难想象什么样的铠甲才是最好的铠甲。不过,如果你问一个冷兵器时代的战士。他一定会回答你:坚固又轻便的铠甲是最好的铠甲。

    显而易见,坚固和轻便,本身就是一对矛盾。整块的铁板,最坚固,刀劈不破,箭射不穿,但是把铁板绑在身上,人根本没法作战。历代的甲胄专家,其实都在解决同一个问题,就是如何把像铁板一样坚固的甲片,以最轻便的方式穿在人的身上。

    最早的铠甲还真就是在胸前绑了一块“铁板”。商周时期出现了形制简单的“板甲”,就是在胸前穿一整片青铜或皮制甲片。板甲虽然坚固,但防护面积小,四肢得不到保护。

    后来出现了“扎甲”。顾名思义,是将大量的甲片用线扎在一起,比板甲灵活,可以覆盖四肢、两肋等部位,防护能力比板甲大大提升。但缺点也明显,就是太重,达四五十斤,在“轻便”方面就不太及格。

    后来从西域传来了“锁子甲”。将一个个直径远远小于箭头的小铁环,环环相扣形成一整件铁衣。整件铠甲就像一件衣服一样,防护完整且又贴身,总重量不超过30斤,在“轻便”上简直到了极致。但缺点就是,不够坚固。防御不了利刃的猛刺,在斧、锤、棍等钝器的击打面前,也起不到防护作用。
    第(1/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