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29章 利益分成-《绯色升迁图:崛起官场》


    第(2/3)页

    辽太宗听后十分高兴,就封他做了太傅,他跟从辽太宗来到常山(今正定)躁动的代价tt全集。耶律德光北走,刘知远入洛阳建立后汉,拜冯道为太师。郭威带兵攻入汴京后,冯道又使出看家本领——率百官迎接新主子,从而又当上后周宰相。

    郭威死后,柴荣继位为周世宗。刘崇借契丹兵企图恢复后汉。冯道有些看不起周世宗,在世宗出征时言语上大不敬,他判断这回后周还得玩完,心里大概已经做好恭迎新主子的准备了。结果被世宗发放去守陵。本来很有政治投机眼光的冯道,这把真的看走了眼。他没想到柴绍能击败北汉和契丹联军。周世宗凯旋回朝没过多久冯道郁闷而终。

    这位被称为官场“不倒翁”的人物,在频繁的政权更迭中总能立于不败之地,后人分析此人成功之道在于他能面对诸多复杂情况下,都选择明哲保身,是不忠不义的奸臣;有人说他是心怀背心的乱世英雄、治世能臣。

    不管怎么说,冯道这棵“官场常青树”一生的传奇经历也算是做到了“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事实证明,后周没坚持多久就灭亡了。柴绍死后,赵匡胤篡位建立大宋。冯道对后周的灭亡作了比较准确的预测,只不过提前了10来年而已。

    如果冯道能坚持活到到宋朝,混个开国宰相当当不是没有可能的。根据冯道自己写的《长乐老自叙》记载,他在五代时期历任中央和地方官职为:幽州节度巡官、河东节度巡官、掌书记、摄幽府参军、试大理评事、翰林学士、端明殿学士、集贤殿大学士、检校尚书祠部郎中兼侍御史、检校吏部郎中兼御史中丞、检校太尉、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检校太师兼侍中、检校太师兼中书令、行台中书舍人、户部侍郎,转兵部侍郎、中书侍郎、门下侍郎、刑部尚书、吏部尚书、右仆射、司空、在中书、司徒兼侍中、太尉兼侍中、太傅、太师等等达四十余种之多。

    欧阳修曾评其“不知廉耻”,司马光贬其为“奸臣之尤”,王夫之说“道之恶浮于纣,祸烈于跖”,詈骂得如此激烈,将冯道指为十恶不赦的罪人。

    《旧五代史》却有另一番评价,说他“道之履行,郁郁有古人之风;道之宇量,深得大臣之礼”。但对他“事多朝”也颇有微词,说他“然而事四朝,相六帝,可得为忠乎!夫一女二夫,人之不幸,况于再三者哉!”

    姑且不看这些评语,探求一下冯道为什么能在官场上如此如鱼得水。

    首先冯道深谙“顺势者昌”这话含义。完全不要讲什么人格气节,一旦国难临头,赶紧顺应潮流,识时务者为俊杰嘛,冯道把这点练到了了炉火纯青独步天下之地步。

    冯道所以能当不倒翁,还有一个秘诀,就是不顾脸面。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和后周五个王朝,一句话:全部通吃。

    冯先生之无节,“有奶便是娘”“弃暗投明”当家常便饭。正是靠了这个不顾脸面,冯道才能“久叨禄位”,一个朝代一个朝代的混下去而不倒,颇有些大隐隐于朝的大佬样子。真可谓千古独此一人耳!

    冯道为什么挨骂?几千年来人们敬重的是忠贞不二、守节不移的臣子,而冯道不仅颠覆道德,让人难堪,更是对“忠臣不侍二主”天大的嘲讽。

    人们厌恶的是二三其德、朝秦暮楚的软骨头,不允许背叛自己国家,帮助敌人灭掉自己国家,然后再做敌国的开国功勋,而冯道又恰恰总是拿出卖国家利益来换取个人荣华富贵。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