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章 从“哈斯克呐”到“莫罕”-《唯我独食》


    第(2/3)页

    “小心我爸!”我又振臂喊了一句,看到照样有人呼应我。

    完后,我想,你们愿意咋地就咋地吧,反正我仁至义尽了,道理和你们讲得够清楚的了,还是安主任那句话,你们慎自为之!

    喊完这两句口号,我就分开众人,扬长而去。

    下午,小波给我打电话,“小红哥哥,奶奶今晚做‘猛固布达’。奶让你来吃。”

    我说,“好啊,我一会儿就往家里赶。”

    “猛固布达”是满族、赫哲、鄂伦春、鄂温克等少数民族的一种传统美食,它是用哲克特(小米)煮的一种饭食。

    满族在小米粥里放上猪肉,赫哲和鄂伦春族放上鹿肉、野猪肉等等野味,而鄂温克则用鱼肉煮食。这种做法的食品,蒙古族也有,他们称之为“小肉饭”,后来,满、赫、鄂等民族也称之为小肉饭。

    不过,罗奶始终管它叫“猛固布达”。至于“哲克特”,更多的人翻译成小米,有的人也将其翻成黄粘米。

    从东北少数民族饮食时间点上看,翻成黄粘米,也不是没有道理的。

    那时,他们是一日两餐,早餐是日出两竿时吃饭,晚饭是日落时吃,跨度这么大,要吃点儿抗饿的,小米和黄粘米这两种米,显然是后者。

    不过,随着食俗的改变,他们早就随着汉族的习惯,将一日两餐,改为一日三餐,那么,小肉饭大多就用小米了。

    我爸在“十八站”有朋友,我知道,有个郭叔和我爸走得近,郭叔一年要种几麻袋红粮谷,脱去皮,也灌几水冷布袋的小米,总要给我爸一袋两袋的。

    这些小米,我爸固定要送给在山里护林的罗叔,也就是大波小波的父母,剩下的,就背到罗奶家,留着罗奶做“猛固布达”。

    罗奶说她做的“猛固布达”和“小肉饭”不是一回事儿,不是一个味儿。

    究竟有什么不同,没几个人知道,包括我爸在内,也没人吃过“小肉饭”,就没法比较。

    不过,听说“小肉饭”里放部分动物内脏,比如心肝。

    这是和他们的“大肉饭”相对应的。“大肉饭”里动物的内脏就全了,包括肺、肚、肠子,想想把肠子的味道煮在粥里,我混身都打冷战,那将是什么味儿呀?

    可是,人家就那么吃,狩猎回来,把猎到的动物肢解后,把肉,包括内脏洗净,用一口大锅煮上,然后再抓上两把米,一同煮,就那么个生活方式。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