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朝局-《智相》
第(2/3)页
花了两个时辰,在座的官员终于敲定了上书的内容。
范仲淹脸色有些疲倦,又想起了一事,对富弼问道,“这座孤岛上的屋舍,是用三司户部的钱款修葺的?”
富弼连忙摆手:“老师,您时常跟我们说要洁身自好。这朝廷的钱,我们怎敢动分文?这几座屋舍,是我们几位至交自己掏的钱修建的,就是为了偶尔能够小聚一下。”
“行,不过这侍女画舫之类的,就尽量不要去搞了。”范仲淹语重心长道,“你乃是朝廷清流,一定要洁身自好。”
富弼立即躬身道,“学生谨遵老师教导。”
范仲淹眼神滑向屋内一角,冲那位官员露出熟悉一笑道:“仲仪,别来无恙啊?你那封书信,我可是读了好几遍。”
“是吗?我看你对那孩子印象不错。”王素莞尔一笑,“不枉我把他约到岳州来。”
范仲淹抚须笑道:“仲议,你向来注重声名,很少向我推荐人才。这一次,却是写了这么长的一封书信举荐柳明,我怎能不重视呢?”
王素颔首道:“五百年来,必有王者中兴。柳明这个年轻人,我观之,是一个极为可塑造之才。”
王素之所以将吏员招募的大权交给柳明,便是要看看对方会怎样表现。若是普通人,拥有此权力,必然会得意忘形,吃拿卡要,或者塞进自己的关系户。
然而,柳明却是完全不同的做派,不仅在招募上做到公平允正,将更多机会给山民和品行端正之人,使得县衙招募到更多合适的吏胥。同时,与各位乡绅也不忘协作,互相之间保持了一种和睦的关系。
让王素欣慰的是,柳明不但能够公而忘私,同时还能体察世情,的确是一名不可多得之人才。他考虑再三,便给自己的好友范仲淹写了这封荐举信。
富弼见此,也在一旁劝道:“这位年轻公子目若朗星,面露贵气。我看,也不是普通之人。“老师,您现在在岳州修养,有闲有空,倘若能够收一名门徒,悉心教导,将来为朝廷输送人才,岂不是很好?将来这位读书人倘若能考中进士,便能为国家尽心尽力。”
“恩,这年轻人倒是青州今年的解元。”范仲淹补充道。
“那就更好了,说明此人天资卓越。”富弼接口道。
范仲淹思考了一会儿,面带忧虑看着富弼道:“你也知道,我总共到今,也就你一个学生。老夫为政,一向怕人诟病我结党营私……”
富弼正气凌然劝道:“老师,这朝野上下,哪有不结党的?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老师您不结党,就被庞籍那老儿钻了空子。现在枢密院和中书省,大多是那老儿的人。再者,您收了那年轻人,算上我,也就两个关门弟子。只有两个门生,还怕别人说三道四?”
范仲淹沉思片刻,说道:“我与那年轻人,说到底也是缘分。此人天赋不错,为人又正义勇敢。确实也是块可造之材。可是……”
“可是老师您的眼光不是一般的高,对待门生是要精挑细选的,不是吗?”富弼笑道。
“的确如此。”范仲淹露出了谨慎的表情道,“如果成为老夫的门生,就为其铺了一条快捷之路。殿试结束后,别的进士还在苦等朝廷配发名额。可若是老夫的门生,那些吏部官员一定会给老夫几分薄面,对其给予照顾。不仅如此,这新科进士,便能与你这位同为老夫门生的三品翰林大学士拉上关系。这些便利,很容易让年轻人自我膨胀,变得不可一世。”
富弼温和笑道:“老师果然是智谋远虑。不过,如若真正成为我的师弟,我身为翰林学士,则理应尽到照顾责任。老师选的学生,必然也是能经得起考验。”
“恩。”范仲淹枯瘦的身影站在灯火前,若有所思道,“这样吧,关于收他为门生之事,让老夫……再考虑考虑。”
……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