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四章 并不喜欢道家-《随遇萝安》


    第(1/3)页

    第二篇文章也就是上一期上一周的《春季》刊登的文章其实是非常关键的一篇,凌馨需要这一篇文章来引出后来的“百家争鸣”。

    这一篇文章便是孔子周游列国的时候,拜访老子发生的故事,借助“万圣之师”孔子的老师这个名头,一开始便把老子的“逼格”拉上去,凌馨所选择入手的“百家争鸣”的下一个学说便是要从道家入手,而道家的代表人物代表作品中,凌馨选择了老子的《道德经》。

    这一篇孔子拜访老子的文章说的是,年轻的孔子曾来到东都洛阳,向老子请教学问。

    彼此一番见面礼仪之后,老子突然张开了自己的嘴让孔子看,然后问道:“你能看得见我的牙齿吗?”

    孔子感觉很是奇怪,先生为什么要问这个问题呢?于是据实回答:“您的牙齿,已经全都掉光了。”

    老子接着又问:“那么我的舌头呢?你看它还在我嘴里吗?”

    孔子立即回答说:“它还在您的嘴里。完好无损。”

    于是,老子不慌不忙地说出一个道理:“你明白了吧?牙齿因为太坚硬,老是与各种食物咬来碰去,还自己跟自己咬来碰去,因此时间长了就掉光了。可是,舌头不同。舌头柔软,虽然常常在牙齿同食物的磕碰中被挤过来挤过去的,但始终都只是默默地品味儿,不参与牙齿跟食物任何一方的磕碰争斗;最终,食物碎了,牙齿掉了,而舌头却能完好无损地伴随人的生命直到终点……”

    孔子恍然大悟。老子这是在用自己的牙齿和舌头做比喻,深入浅出地说明了一个“弱柔生存”、“不偏不倚”的道理……

    其实孔子周游列国的时候拜访过的人非常多,每一个都能算他的老师,在《论语》中也有“三人行,必有我师焉”。通过这一篇文章也可以看出孔子的谦虚好学。

    无论是“孔子的老师”、还是在文章中老子展现出来的学识,都为接下来凌馨将要写出来的“道家学说”做了很好的铺垫。

    就在这一期,也就是今天开始发售的《春季》里,在原本《论语》完结空出来的那个版面刊登的,正是《道德经》的前五章。
    第(1/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