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六九、海上-《大宋风华》


    第(2/3)页

    就在这时,魏德彪不为人知地动了一下手,在那艘船上,有个面无表情的水员注意到他的这个动作,微微点了点头。

    得了好处,冯延寿自然不会怠慢,他亲自搭好舷板,要扶周铨上船,却被周铨摆手拒绝:“无事无事,我可以自己来!”

    跳上船之后,感觉到海浪的摇摆,周铨倒还好,跟上来的李宝、王启年,则是晕头转向,倒是武阳,仍然稳定。

    “与快马奔腾之时也差不多。”听得李宝和王启年说起晕眩之事,武阳笑道。

    “可惜那梁庭芳已经走了,他若不走,倒要看看是不是真如他吹嘘的一般,他在河川之上如履平地!”

    张顺站在船舷处,听到几人对话,海风吹来,他长长吸了口气。

    五百料的船在他们眼中,算是一艘大船了,但是周铨看来,这艘船还算不得什么。

    他好奇地船上船下到处看,甚至连黑乎乎的底舱都去看了看。冯延寿跟在身边,他有问题问时,冯延寿便回答,因此他倒是知道了不少此时水师之事。

    比如说,象这样五百料的船,按照规定,船上的正式水员应该是十二人,不过出战时战兵另算。若是六百料,则是十三人,四百料以下,都定为十一人。唯有如此,才能保证船只较长时间在水中飘泊,淡水与食物都够用。这次出船,因此只是近海,出海不足十里,冯延寿便多带了几人,故此连他在内,船上水员十九人。

    此时船上所用风帆尚是硬帆,不过硬帆并不意味着落后,相反,硬帆有软帆比不了的地方。硬帆最大的问题,是不能做得太大,过此帆的面积有限,能兜住的风自然也就少了。

    “衙内,我们要起帆出航了,衙内要不在舱里坐着?”带着周铨里外转了两圈之后,冯延寿笑着问道。

    “不了,我也去甲板上。”

    此时船舱中气味难闻,又阴暗潮湿,周铨不愿意呆在里头。他上得甲板,看着冯延寿在那里指挥众人升帆。

    “大郎为何摇头?”旁边的张顺可谓寸步不离跟着他,见他的神情便问道。

    “日后我们组建船队,这些手段,都要规范化,不可如他们一般,手忙脚乱,瞎忙活一气。”周铨低声道。

    张顺不太理解,在他看来,这些人做事还行,虽然乱了点,但很快就把帆升了上去。

    这也难免,此人也是散漫惯了的,对于减少意外发生的规定操作毫无所知。周铨琢磨着,是不是抽个时机,将张顺也

    “大郎,你前几日说到杠杆、滑轮,若是用滑轮组来升这些帆,岂不是更省力气?”

    一直沉默少语的李宝突然开口说道,这一切,众人全部都看向他,让他有些窘迫。

    “对,是这个道理,宝啊,没想到你这每门都垫底的,竟然也能想到这个!”王启年抚掌道。

    周铨也笑着拍了拍李宝的肩膀。

    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愚者千虑,必有一得。李宝虽然憨直,可竟然第一个想到,滑轮组这种东西,可以用在船上升帆。

    正谈笑间,船动了动,在几名水员的力推下,离开了岸边。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