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七九章 出贡院-《宰执大宋》


    第(2/3)页

    不过锁厅试的取中难度低,这些年来却一直没有改变。

    当然,也有许多寒门士子呼吁改革这事儿,但是朝廷一直对改变锁厅试的取中比例优势没有动静,还是坚持维护锁厅试的取中比例优势。唯一的对寒门士子有好处的改变,就是规定每科的状元必须从正试的考生中选取,锁厅试的考生没有资格被点状元。

    不过,这个改变对大不多寒门士子来说,没有什么影响。毕竟三四年才考一科,一科就那么一个状元,这对大多数寒门士子来说,都是遥不可及的,所以朝廷对这锁厅试和正试的做得这一点规定,对他们影响微乎其微。

    当然,朝廷之所以对这锁厅试的巨大取中比例优势视而不见,或者说是故意视而不见,自然是跟朝廷的官员们本身有关。大宋朝厚待士大夫,对他们待遇之厚,为历朝之最。这待遇之中,恩荫也是很重要的一方面。大宋恩荫之盛,远历朝。

    如今在朝廷的这些高官们谁没有三两个子弟恩荫为官,谁没有几个子弟参加锁厅试?呃,当然,也确实有没有的,不过谁能保证以后他们的子弟不参加锁厅试。谁又会愿意自断这条能让后辈子弟们,更容易中式的道路呢?

    就算偶尔一两个高官,想要拿改变这锁厅试的取中比例,其他高官们也会集体反对的。因为他们触犯的是所有高官的集体利益,所以这事儿基本没有悬念的会无疾而终。

    …………

    言归正传,继续说考卷的阅卷流程。

    那些同考官作为阅卷官,为了避嫌,会一捆捆试卷被编号,由这些阅卷官们依次摇签抽取,摇到哪一捆就阅哪一捆。

    每个阅卷官大约阅二百分份,先阅帖经、再阅墨义,这都是有标准答案的,阅起来最简单。

    关于这帖经和墨义的阅卷,阅卷官遵循王拱辰和众人商定出的同一个标准,考生帖经十题最多错一道,墨义十题最多错两道,呃,这两个是不能并列的,这墨义和帖经加起来,一共不能错两道,才能算是通过了。

    一个考生的帖经十题错一道,墨义十题错两道,这次是不能通过的。

    当然,这帖经和墨义的阅卷标准,都是每科阅卷之前主考官和同考官们事先商定的,并不是每一次都一样,但也基本上是大差不差,容错度的上下浮动并不大。

    只有这帖经和墨义合格的卷子,才有被继续阅下去的资格。

    不符合的,便直接被黜落,哪怕你后面的诗赋和文章写得繁花似锦,考官连看都不看。

    有人也许认为这样不公平,但确实可以大大减轻考官的工作量,而且也有道理……帖经、墨义只看基本功,要是连这些最基本的东西都没学扎实,可见这考生的学习态度如何。

    对于这样的考生,怎能被解礼部?哪怕他的诗赋文章写得花团锦簇,也不能取中。

    大概在这个帖经和墨义环节,就会有五分之二的考生被黜落,但真正的评判考卷的困难在后面,也就是那诗赋论和策论。

    诗赋论和策论,都是主观题,考官必须一遍遍通读,才能评判优劣。

    为了防止考官敷衍,每科主考官要求那些阅卷官给考生的文章断句添加句读。文言文都是没有标点的。呃,后世读的文言文自然是为了方便阅读,后人添加上的标点。

    只有加上标点,才能证明你已经读了,而且每一份都要标点。

    精读还不够,还要写评语。不管是录取的,还是不录取的,都要给出阅卷官如此评判理由。

    每名考官二百份试卷,一千六百篇文章,要求在十日内很是严谨的批完,这个任务量还是非常之大的。

    但是参与阅卷的官员们,谁也不敢敷衍,因为所批阅的试卷,最后还要送到礼部磨勘,复核考官的阅卷工作。那怕只是标点不正确,也要被算为误判。出现误判便会被罚俸,严重的或是误判次数多的,则会被降职。

    所以,这阅卷压力之大可想而知,所以没人愿意当这个同考官来阅卷……因此,每次科考,这阅卷官都是礼部都是要强行指派的。

    阅卷官们将认为可取的卷,送回主考官处,先是副主考看过,认为可取,便会写个‘可取’,递给主考官,认为不可取,便会打回去。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