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九九章 银城县男-《宰执大宋》


    第(2/3)页

    赵祯见自己女儿对钟浩颇为感兴趣,不禁忽然想到最近正在替自己女儿寻摸驸马的事情。若是这个叫钟浩才子做自己女儿的驸马,倒是颇为不错的,不但有才,还有本事。

    当然,赵祯只是随便一想罢了。他也知道在大宋,但凡稍微有些本事的人,特别是文人,肯定不会尚公主的。

    大宋的驸马一般都是从将门子弟或是皇亲国戚中选出,有点本事的文人压根不可能会去做这个驸马。

    大宋驸马不能任实职官,只能领个闲差混日子。大宋凡有些本事的,都不愿意能去做这驸马,除了那些想一辈子不要体面和尊严,只想混吃等死的人。

    而且此时的伦理纲常还是父权大于夫权的时代,所以公主出嫁后在夫家的地位是极高的,公婆都要给公主行礼。为了维护公主的尊崇地位,大宋的通常做法是给驸马升行。也就是驸马一旦娶了公主,驸马就要提辈,变成和自己父亲叔伯平辈。父子成了兄弟辈,自然是尴尬异常的。因此但凡有骨气的人,都不会做这个驸马的。文人对这伦理纲常看得更为看重,更加不会去做这个驸马!

    所以赵祯也对于招钟浩为婿,也只是想想罢了。他也知道现有的情况下,钟浩肯定不会同意的。他虽然贵为一国之君,但是在大宋并不是什么事情都能任意而为的。

    不过,赵祯觉得自己爱女的夫婿一定要好好选择一下。他并不想轻易的从那些将门纨绔子弟中,随意选择一个,给自己爱女配为驸马。毕竟,自己现在就这一个女儿。

    其实赵祯打算到了等爱女到了桃李之年,为她举行了一个隆重的册封礼,并为她挑一个满意的夫婿。当然自己爱女如今刚刚到及笄之年,离得桃李年华还有好几年,这挑夫婿的事情,倒是不用太急,还是要有时间去好好挑的。

    虽然有些事情做起来并不是那么容易,但赵祯觉得自己还是要为自己女儿和未来的女婿争取多一些的东西。

    ………………

    政事堂对进献土豆和地瓜这两种高产作物的钟浩,制定的封赏是授银城县男的爵位。

    赵祯对政事堂的这个决策很不满意,如此大功竟然只赏个如此之低的开国县男的爵位,实在是不足以封赏他进献土豆和地瓜的功劳。

    赵祯拿起朱笔在对政事堂拟奏的对钟浩颁赏的文书上,又加上了给钟浩加正七品的宣德郎散官封赏。

    赵祯本来是想直接给钟浩加封个高些的爵位和官职的。可是在落笔时,转念一想,觉得钟浩如此年纪轻轻,便加封太高的爵位未必是好事,是以只是添加了一个宣德郎的散官。

    大宋朝廷的官员最讲究出身和资历,最喜按资排辈,若是钟浩年纪轻轻便官居高位,必定为人所妒,对他未必是好事儿。而且就算自己要给钟浩加高官厚爵,怕是政事堂和御史台的那些大臣们,也必定找出这样那样的理由阻挠。在他们眼里,怕是进献个高产粮食作物,并算不得多大的功劳,给个开国男爵已是很照顾自己要求重赏的意见了。

    在那帮文臣眼里,只有写得一篇华美文章,做得一好的诗赋,才是真得本事。东华门唱名的进士,才能封得厚爵,做得高官。

    因此赵祯最终只是给钟浩加了一个正七品的宣德郎散官。钟浩原来是正八品承事郎,这次得授正七品的宣德郎,已是越过了从七品上的朝散郎.和从七品下的宣议郎了。

    大宋一般文官都是三年一磨勘。这要是按部就班的升迁,从承事郎升到宣德郎最少也要磨勘两次,花上六年的功夫。钟浩由承事郎直接升到宣德郎,也算是不小的升迁了。

    这次赵祯只不过是为钟浩多加提了两级散官,相信政事堂的那些相公们,必定不会为这些小事和他这个官家较劲的。

    赵祯觉得以钟浩的才情,明年科考估计是必定能中的。等他中了进士后,再对他多加封赏便没有什么阻力了。如今若是对他进献土豆和地瓜,大加封赏,反而会让人觉得他是幸进,非正途出身,被文官们排斥。

    ………………

    钟浩接到自己封赏诏书时,已是八月初。此时,钟浩刚刚带领静羌寨里的军民忙完秋收的事情。

    钟浩对于自己封爵银城县男和加官宣德郎的结果,还是很满意的。

    看着自己银城县男的绯色勋服,钟浩觉得自己终于要得偿所愿了。有了这身绯袍,自己终于能娶到媳妇了,不容易啊。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