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3章 准备工作-《重生迷梦》
第(2/3)页
经理顿时不做声了。
国内其他厂的拍摄战争片的精兵强将们这个时候也是看模型的居多,他们虽然擅长拍摄战争片,但是这种类型的片子根本就没有拍摄过。从苏联传过来的经验拍摄战争片自然是真刀实枪地硬上。不过沈正辉这次策划的这部电影完全超出了所有人的想象力,不仅有大规模的空战。还有航母编队。这些导演都是看过动画片的,心中也琢磨过如果按照动画片的剧情和分镜头,应该如何拍摄这部片子,得出的结论就是没辙。一架两架飞机国家协助也就算了,几十上百架飞机谁能够拍这个板?更不要说歼10,歼11这些个型号的飞机了,再加上杜撰出来的歼20,光是想镜头这些人都发疯了。原本想的是最后只能g动画制作。但是谁也没有想到居然有用模型拍摄这一招。
不仅如此,在平京电影制片厂的摄影棚里面还搭了一个航母的比例模型,按照瓦良格号搭建的。本来按照沈正辉的恶趣味应该命名为ing号的,但是想了想还是使用了荷兰号这个名字,顺便给这个航空母舰取了一个外号就叫做“飞翔的荷兰人”。这样这部片子在向欧洲和美洲卖的时候也多了一个梗。
演员选定了之后,要进行的准备工作依然很多。被选中的演员没有拒绝的,不仅仅是因为沈正辉付出的片酬符合他们的预期,更重要的是三亿人民币电影的诱惑实在是太大了。这个故事实际上非常简单。主要人物也不太多,演员很容易出彩。沈正辉在选择演员上不考虑顶级明星,结果是极大地省了片酬这一块的开支。和《英雄》一作对比,就衬托得《英雄》的片酬太高,制作费用比例太低来。
当然,演员的前期准备也不少。许清出演年纪远远小于她本身的军人,这个压力不是太大。更重要的是演员要熟悉这种故事氛围,因为这个故事不是一贯的主旋律电影,当然,也不是纯粹的偶像剧。特殊的拍摄模式和依赖后期制作同样要求高超的演技。一群演员要住在一起,一边接受军事训练和教育,熟悉他们的台词和背景,另一方面,又要重新琢磨演技和心态,这个工作绝大部分时间都是在看动画片中度过的。不仅是《浦海堡垒》的动画片,还包括和它相关的动画和电影,以及和它不相关的动画和电影,宫崎骏、押井守、富野由悠季、大友克洋、村浜章司、庵野秀明、刘欣等等的作品都在他们的观看列表上。
这段时间,不仅仅是郑超、许清、周讯这些年轻演员要学习动漫的表现力和表现方式,就是杜雨露、张局座也不得不陪着*这些动画片,而且演员和副导演都要看,看完了之后还要开会讨论,许多成名的导演被折磨得苦不堪言,不得不咬牙忍着,因为在他们心中,这还是小孩子的玩意,也有不乏骨气的副导演辞职不干的。不过沈正辉也不在意,这些个副导演,不少是合作的电影厂塞进来的,希望能够在剧组里面有话语权能够照顾照顾自己厂的,他们呆不下去,操心的绝对不是沈正辉,对沈正辉来说,他只需要有足够的人手就行了,况且副导演的主力显然是陆阳和宫本。
这段经历郑超在日后提起来都笑称这段时间看的动画片比自己一辈子看得都多,而且看了之后还能够和一帮前辈高人一起讨论故事和表演,真的是受益匪浅。张局座主要是从自己的专业角度谈的,针对的都是武器威力和效果之类的角度,所以他实际上最轻松,其他人,特别是演员就要劳心劳力得多,不负责任的副导演实际上很多只负责当个参谋罢了。倒是难为杜雨露老师五十多岁的人了,还跟着一帮年轻人看动画片,还认真做笔记。不过因为这部片子的这些经历,几个大厂的若干位导演还真的有对动画片改观的。
做好了这些准备,再开会讨论剧本,定下拍摄的基调就可以开始拍摄了。一群人一开始将拍摄的问题想得千难万难,最后到了拍摄的时候愕然发现最直接的拍摄过程其实没有那么难,不禁反而有些失落了。拨开炫技的空战部分,这个故事其实还是一个俗套的爱情故事,许多导演根本就不相信这样一个烂的故事能够获得好的票房和口碑。但是事实就是事实,毕竟《浦海堡垒》的动画电影版在中国就刷了一亿票房。
依然有人认为那是沾了动画片的光,每年《喜羊羊和灰太狼》这种弱智的动画片都能刷上千万票房,《浦海堡垒》动画刷了一亿那一定是因为孩子太无知,被场面所迷惑,真人版电影已经直接导致了儿童市场的丢失,所以最后的票房一定会很惨。出于对三亿投资额“负责”的态度,这些唱衰票房的人自然不会当着沈正辉的面说这些话,不过在各种小报上,依然有各种专家嘲笑着沈正辉的策略,认为这三亿元是在烧钱,特别是还是拿国家的钱在烧。这一次的投资赞助商里面还有一个大户,那就是中国移动。
动画版和小说里面都不是太明显,但是最后当主角回到了浦海,在重启了移动机房之后收到林澜发出来的那条短信的时候,这个场景显然就是中国移动最好的广告。因此,富有商业头脑的《浦海堡垒》制作委员会所找的第一个赞助商就是中国移动这个凯子。不差钱的中国移动怎么会不承担起自己的责任呢?在电影筹拍的时候主动赞助了1亿元人民币,占到了投资额的三分之一,要求就是最后的场景要有中国移动的专门特写。那个显示中国移动标志的的三星手机同样赞助了不菲的份额。在一帮二代们的折腾下,这部电影根本就不存在亏损的可能性,最多不过是几个品牌的赞助费打了水漂罢了。这种商业操作手法,在冯导演的《大腕》之后终于被普遍地学会并运用了。
当然,沈正辉没有意识到但是他本人确实在这方面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不少人都是因为他是导演,并且这部片子会在日本上映才投这么大的广告费用的就是了。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