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6章 铁臂合围(二)-《明末英雄》
第(2/3)页
如此的“强敌”在第一旅以前的战斗中,却是极少遇到过的。不过并不觉得队伍会有多少危机,很显然:进攻中的心态乃至可以承受的死伤同防守大不相同。当局面陷入僵局时,那就是新军所独有的抛射能力大显神威的时候了。
在阵中的各营连八名正副军官们开始下令方阵内部的火器手填装臼铳弹丸,四个步兵连的近百名连部人员填装好的臼铳弹丸接连不断的集中到在正规队伍中接受过更完善训练的连干手中,展开了向远处之敌的开火。几乎每一分钟都有二百多枚重铅弹落入退到六十步外的敌群中。运动中能够携带的简单盾牌乃至那些软甲的防护之下依然有不少沈家民团的人遭到杀伤一时间丧失战斗力。
而四个方向上步兵连长矛手之后处于后排的弓箭手们则用弓箭展开中近距离上的“跨队抛射”第一旅第一营的新兵弓手们通过选兵及初步的训练已经能够有效实战操作五斗级别的入门清式战弓,发射出去的战箭已经是能够对不少披甲目标都构成威胁的了。为了在射术不是很强的情况下让这些新兵也能把箭抛入敌群中因此普遍采用张海当年曾经用过的如同和弓级别的二百克超重箭,如同射速快而猛烈的投矛发射器抛出的投标或儿童用的轻型标枪一样不断把这重箭抛入到五十步内敌群的后队中。
沈家的那些民团乡勇们也有不少弓箭能够用于抛射,那些弓所用箭支往往继承了蒙古与中原的传统更利于直射。抛射要在百步以外才有足够的威力,不过在鼎盛时期英格兰长弓手们那些能够在百步左右的距离上百箭抛射入不停移动中的敌军队列中的本事却是这些乡间的弓手们所不可能拥有的能力。再加上披甲率及兵源上的巨大差别,对峙中的沈家民团也逐渐落了下风。不得不在用马队保持牵制的情况下交替掩护着的撤向中和乡的沈家谷堆。
沈守林、沈守礼等从外省因为兵乱云集在沈家堡垒的各族系族长们观望着不远处的战局的时候才终于明白为什么这新朝政权能够以如此迅猛之势扫荡朝廷的大军。
自家这支新成立的营头可是下了巨大的本钱的,其中的不少人还是从远地招募过来有实战经验的边兵。可是仅仅相比这新军之中战斗力属于第二层次的“治安军”却以四倍以上的野战兵力也不能战胜之,还渐渐处于下风。
沈守林似乎预感到什么,见不少外来的亲戚们对于坚守着沈家城堡似乎是信心十足,在私下里有些忧虑的对其弟沈守礼说道:前面的来敌不过是新朝大军中二流部队中的一个不到千人队级别的营头而已,我们就在野战中如此吃亏。这河南平川之地根本不是久留之地。如果我们全族的人不能以最快的速度撤离,那么恐怕要灭族于此了。
受其他不少族人的影响,沈守礼回到:“没有那么严重吧?就算眼前的敌人能够在野战中占据优势,又怎么可能攻的下这沈家堡垒?这可是连当年的蒙古人都未曾攻破的地方。”
“我们的沈家堡可由那当初京师的皇宫外加京师城墙守备更强?可由那南京的城头守备更强?若是外面的人将我们围困在此,传闻中那些新朝神军和神炮队赶来,我们的抵抗再为顽强又能如何?其他那些人见视少,你我却不能一样!”
为了不给堡内早成不必要的麻烦,沈守林、沈守礼以及其他几个地方的沈家人在说服之下公开提出如今的固始沈家堡已经并不可守,就算是县城也不安全,唯一的出路就只能是向南,逃往广东等地。如果广东等地也不安全还可以逃往海外。
沈守林等人的动摇终于使堡内的不少人觉得有理也跟着动摇起来了。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