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哥特文学从18世纪末以来的一些文学作品,因为具有共同的基调与文体而被归类于“哥特小说”。例如:华尔普(walpole)的《奥特朗托城堡》(the castle of otranto)、安·拉得克里夫(ann radcliff)的《奥多芙的神秘》(the mysteries of udolpho)、路易斯(lewis)的《僧侣》(the monk),当然还有玛丽·雪莱(mary shelley)的《科学怪人》(frankenstein)。这些作品戮力于处理残酷的激情与超自然的恐怖主题,而小说的背景通常建构于荒凉的古堡或者幽深的修道院,主角(通常是稚嫩的少男少女)身陷于无以摆脱的魔**欲,和(通常是阳性的)施虐者展开一段以死亡为终结的际遇……在这些小说中包含的情欲/性别(***ual/gender)的关系,古怪地纠缠于神圣与魔鬼的角力;极度的****来自于破灭(也就是仪式的“完成”)的那一刻。象征父权的宗教系统与企图超越的的黑暗(阴性)力量,在某种不可明说的层面,其实隐讳而酷异地分享著“爱欲交配死亡”的快感模式。在当代的恐怖小说阵营中,象安妮·莱斯(anne rice)的作品《吸血鬼纪事》(the vampire chronicles)就流露出男同性恋情欲与父性机制的复杂互动。
这一时期许多哥特式小说家不断涌现,不仅哥特文学是对人类自身黑色阴暗面的展示,也是对当时社会正统思维模式的一种挑战,是一种恐怖,神秘色彩的混合体。哥特小说中比较典型的角色是吸血鬼,例如布来恩·斯托克的《德古拉伯爵》(dracula),还有埃德加·艾伦(edgar allan)诗集中的描写。斯托克笔下对吸血鬼化身的描述同以往比较走入了对立的角度。(当代作家安妮·莱斯(anne rice)的《夜访吸血鬼》(interview with the vampire)和布莱特(poppy z. brite)的《勾魂时分》(lost souls)等作品也是斯托克式的延续。)到了20世纪的70年代,朋克作为一种亚文化侵入了主流文化的领域。原始的朋克来自于暴力和强大的颠覆。而原名为“华沙”(warsaw)的“快乐分裂”(joy division)的出现,无疑将这场充满了破坏欲望和无政府主义的朋克运动带进了后朋克(post-punk)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