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汉语拼音-《汉魏文魁》
第(2/3)页
所以呢,曹淼或者让甘氏过来,或者为自己另择一妾,都足以排遣寂寞。反正是大妇下的指令,管巳也不好多说什么。
信递出去了,然后也便抛诸脑后。身为士人之大妇,曹淼自然不会直接拒绝丈夫的要求,但她可以拖啊,拖一天算一天,自己要是痴痴地干等,那是平白找罪受。
他现在一天处理公务、备课,一天前往学宫讲经,空闲的时间不少,闲下来除了深切地感受到下半身不幸福以外,就琢磨咱再发明点儿啥东西好呢?是勋既不是实务官僚,也当不成技术官僚,无论火箭、造纸还是印刷,他都只能给出个研究方向而已,一旦东西发明出来了,该怎样革新,怎样进步,那便完全使不上劲儿啦,也不可能成天跑去督着,只好寄希望于李才哥之类的工匠。
要不然,试着研究活字印刷?
世界上最早的活字印刷术产生在宋代,沈括《梦溪笔谈》中曾经记载过,有个叫毕昇的发明过泥活字。那段话是勋大致还能背得下来:“庆历中有布衣毕昇,又为活板。其法用胶泥刻字,薄如钱唇,每字为一印,火烧令坚。先设一铁板,其上以松脂、腊和纸灰之类冒之……”
有个相关印刷术的成语叫“灾梨祸枣”,那甭问啦,直白地告诉了大家伙儿,印板可用梨木或枣木刻成。可是毕昇用的“胶泥”又是啥成分?怎么配制?“薄如钱唇”的玩意儿手工得多精细?松脂、腊和纸灰的填料怎么配比?这些问题是勋想起来就头大。
要么用木活字?沈括那段后面还写:“不以木为之者,文理有疏密,沾水则高下不平,兼与药相粘,不可取,不若燔土……”可见毕昇是尝试过木活字的,但最终放弃了。是勋知道,元代或者明代确实出现了比较实用的木活字,但相关记载都没有《梦溪笔谈》来得有名。他读都没读到过,光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毕昇遭遇到的“文理有疏密,沾水则高下不平,兼与药相粘。不可取”等问题该怎么解决?自己若不能给出个基本实验方向来,就现在李才哥那伙匠人的知识和头脑,肯定摸索起来跟瞎子一样啊!
唉,为啥别人穿越了就能造枪造炮,十年间统一中国,三十年征服世界,偏偏自己……为啥前世不知难而上,去学理工科呢?文科生穿来此世,确实有某些天然的优势,但也就抄点儿诗文歌赋而已。想改变历史发展的趋势,真是难上加难啊。算了,还是搞点儿咱文科生能干的吧。
是勋曾经一度想要“发明”标点符号——这在穿越文里常见啊——然而此世的口语其实和书面语言还并没有拉开足够的距离,语音也较两千年后的普通话要复杂得多,汉语天生有一种音乐感。再配合各种语助词、语气词,其实绝大多数情况下不必标点,也不产生太大歧义,标点符号作用真没有后人想的那么大。顶多也就逗号和句号有用吧,可是点逗……古人早就会啊。
再说了,是勋如今想要歪曲经义,某些情况下还必须推翻旧有的断句。好方便曲解,所以……标点符号那是绝对不能发明的!
对了,既然想到语音问题,音韵学前一世还是多少学过一些的呀。是勋想到这里,赶紧去架阁上搜寻,很快便抽出了一套服虔所注的《汉书》。翻了半天,果然被他找到了——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