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2章 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我是贾似道》


    第(2/3)页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圣上,东坡先生这首当真是千古之作。”

    让所有人意外的是,贾似道并没有直接说那良机是什么,反而吟了一首词出来。

    曾经知杭州府也就是如今大宋帝都临安府的苏轼这首,这勤政殿内的一众重臣没有人不清楚,稍一思量,顿时齐齐会过意来。

    “好!好一个‘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好一个‘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当真是后生可畏,后生可畏啊!”

    一直老神在在的余天锡回过神来率先击掌连声赞道。

    对贾似道,余天锡也许是这殿中众臣中接触最多、了解也是最多的人了。毕竟,他还是名义上的临安府知府,而贾似道这个临安府通判总还是他的下官。

    如今的大宋朝中,能够有这样眼光的人不是没有,可是难得是能够在这样一个年纪就有这样的眼光。更难得是,贾似道用在这里的这首词一下触动了大宋朝从三年前端平入洛之后心底中最为柔软也是最为沉重的地方。

    向来以中央之国、天朝上国自居的大宋朝,却是自立国后屈辱不断,西夏、金人、辽人,再到如今的蒙古人;先有靖难之耻,如今又有端平入洛的大败特败,虽然嘴上不说,不过所有人都知道,不管底下的普通老百姓是怎么想,至少大宋朝中的那些高踞在庙堂之上的人们已经渐渐失去了那份本应该属于中央之国的淡定和从容。

    西夏、辽、金都已经是过去了,就不用再提。本以为就此之后大宋朝颜面尽失的时代就会过去,可是谁能想到前一刻还是亲密盟友的蒙古人转眼间就变为磨刀赫赫的杀神?

    自端平入洛之后,大宋朝在正面战场上基本上就没有赢过蒙古人。每一次蒙古人南下打猎,没错,这是侦缉司从蒙古人那边传回来的词句,蒙古人对南侵大宋用的就是这样一个带着侮辱意味的词“打猎”。

    对蒙古人来说,大宋就是他们的猎物,也仅只于猎物而已。

    每一次蒙古南下,大宋朝向来都是满朝震动,紧张无比。每一次蒙古人打猎完毕,除了一些必要的要塞之地外,都是很快就退兵而去,留下的是被掳掠一空的残破城池,然后等着下一次打猎再来收割一番。

    大宋朝身为中央之国的荣光就是在那持续数百年的一次次的对外战争中、一次次的打猎中慢慢的被消磨殆尽,以至于如今,甚至只要蒙古人靠近大宋边疆,都会让满朝上上下下神经不由自主的绷紧。

    今天,贾似道用这样一个本不是太合适却又再合适不过的词,来诠释对蒙古人进犯大理国时大宋应该保持的态度,让所有人都不禁心神摇曳。

    其他人虽然没有说话,可是眼中的神色却暴露了他们此刻的心境。只有袁甫,在短暂的诧异之后,嘴角微微撇起一个不屑的弧度,终于是没有说什么。

    纸上谈兵尔!

    蒙古人是何等凶残,一个从未曾经过战事直面蒙古大军的人,也只能用这样的小伎俩来博得皇帝的欢心了。

    袁甫似乎已经忘记了,就连他自己也从来没有真的直面过蒙古人,也只是通过道听途说来脑补出蒙古人的凶残罢了。

    喜欢一个人是没有理由的,正如讨厌一个人,怕是连呼吸都是错的。这句话,用来形容此刻袁甫三人心中对贾似道的看法那是再合适不过了。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