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二十四章:寒世之争(2)-《三国之群芳寻踪》


    第(2/3)页

    杨彪这话绝对是此地无银三百两,金良却不愿把它说破,因为一旦说破就要跟杨彪撕破脸,杨彪不同于郑泰,弘农杨家四世三公自先祖四知先生杨震以来便是大汉有数的几个大世家,杨家没有汝南袁家的野心,没有刻意地培植门生故吏,但杨家毕竟是四世三公有意无意间培养出的门生故吏也有相当大的数量,金良暂时还想留着杨彪继续做政治花瓶

    荥阳郑泰这一家除了郑浑之外其他的家族成员多依附于郑泰,与袁绍、袁术也颇有瓜葛为金良所不喜,未来的政治格局里面,郑泰是早晚都要除掉的,晚除掉不如早除掉

    既然杨彪那样说了,金良就借坡下驴,微微一笑道:“杨司徒,您整顿吏治,整肃用人风气的初衷是好的,但您忘了,我们现在是乱世,除了乱臣贼子董卓之外,其他州郡还有许多无视朝廷法度的非法势力在兴风作浪,还有许多黄巾余党在青州、兖州一带猖獗,我们需要大量人才帮助朝廷扫平那些乱党,帮助朝廷治理地方,生逢乱世,迫于生计,许多人都做了一些无可奈何的事情,若是穷追下去,恐怕每个人的私德或履历上都有不清不楚的地方,水至清则无鱼,我们若是要求每个前来为朝廷效力的人都是清如水明如镜,恐怕朝堂之上立刻就会空荡荡的”

    说到这里,金良叹了一口气:“我身兼司隶校尉之职已有两个多月,我麾下一千多能吏每天都在监察各位和各位荐举的人才

    不瞒各位,你们荐举的人才都有能力或私德上的问题,若是严格按照杨司徒提出的荐举连坐制度,在座的各位,怕是没有一个能够安坐在此

    包括你,杨司徒,你荐举的弘农人牛范他虽是你杨家的姻亲,暗地里却已经被董卓女婿李儒以重金收买,成了董卓派到这里的密探,若是严格按照你这个制度,怕是你的司徒之位立马就要易主”

    杨彪一脸沮丧,摊手无奈地问道:“如此说来,这个制度注定推行不下去了?”

    金良点点头,沉声说道:“完全可以推行,但不是现在,等天下稍定之‘日’,便可以在全国范围内推行,但现在到处都乱哄哄的,一切都不确定的时刻,这么严格的制度无法推行到实处,只能流于表面,成为互相打击报复的政治工具而已”

    卢植的眼神里也流露出失望的神情,他之所以同意杨彪推行这个制度,虽然有几分限制金良势力发展的想法,但多的动机是为了限制许多世家大臣胡乱任人唯亲培植党羽的不良风气,但听金良这么一说,法不责众,这套看似可行的制度注定会推行不下去了,即便强力推行,也会成为一纸空文,毫无意义

    金良见卢植的表情,便笑道:“其实这个制度还是有可取之处,只要稍微修改一下,便可用于现在我建议,荐举的人若有出现重特大情况,比如叛国、谋反等罪行的话,荐主必须要接受三司的调查,即便没有牵涉,也要暂时免去官职,以示惩戒荐举的人若是有三人以上出现贪腐等较轻一些的问题,荐主必须要接受三司的调查,即便没有牵涉,也必须暂时免去官职,以示惩戒,若是荐主推荐了许多人,只有一两个出了问题且都是贪腐之类的问题,荐主无责当然,若是有所牵涉,必须要以国法论处”

    金良这样说,是为了让自己免责,他相信自己有三大情报组织帮忙,招募来的下属应该没有多少有问题的,即便有问题也会在爆发出舆论之前遏制住,防只是防那些不被金良看重却被某些世家大臣斤斤计较的私德问题,比如郭嘉那家伙的好‘色’、嗜酒,若是浪子郭嘉勾引了一个良家妇女而导致金良被迫辞职,金良才不想做这样的冤大头呢

    金良这样一说,在座的世家大臣们都松了一口气,他们都同意金良的抓大放小的督察方法

    太师蔡邕也叹道:“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明有所不见,聪有所不闻,举大德,赦小过,无求备于一人之义也,此乃千古不变的用人之道贤霆贤明,深通此道,值得各位效仿”

    杨彪鼓起勇气,涩声问道:“郑泰该如何处置?请贤霆公示下”本来杨彪的地位跟金良相同,都是内阁辅臣,可杨彪被金良连打带拉地一通折腾,心服口服,不得不降尊纡贵,向金良请示

    金良冷冷地看着瘫软在座椅上的郑泰,不由得想起了郑泰的弟弟郑浑,为了拉拢机械大师郑浑,便不能过分开罪郑泰,再说荥阳郑氏也是根深叶茂的世家大族,还是不好得罪过甚,便微微一笑道:“便按照我刚才说的标准来衡量,还是先免去郑泰的吏部尚书和卫尉之职,让他先在家里反省,等风声过去以后,再委以别的职务,譬如礼部侍郎之类的官职”

    金良是不想再给这个家伙任何关键的职位

    杨彪踹了郑泰一脚,郑泰明悟,赶紧起身,躬身向金良致谢:“郑泰谢过贤霆公的宽宏大度以德报怨”

    金良摆摆手,示意郑泰离开。

    尚书令黄琬从这件事情上意识到金良是强大不可冒犯的,因为金良不仅掌握了军权,还掌握了监察权,一旦得罪了金良,金良首先就抓你的毛病,一旦抓住就逼着你屈服,即使没有毛病,金良也会利用手里的中央军给你制造出毛病,既然开罪不起,他又对自己有恩,那就尽量迎合着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