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二十六章 谈治国策-《浩然儒圣》
第(2/3)页
众多考生面面相觑,顿时面露难色,亦有人交头接耳,不知所措。
要说写诗词、考策问,在座的读书人皆胸有成竹,可若是直接考“治国策”,那简直就是极大的难题。
因为,在场的读书人,都未曾做过一任县令,除了极少数因为是世家弟子可获得名不副实的官衔以外,都未曾真正意义上的治理过一方。
若无真材实料,哪怕才高八斗,亦如同纸上谈兵。
朝廷,不需要只会能说会道的读书人。
若谈治国策,首先就要自己发现一个问题,然后再用策略去解决它。
这个问题必须是当务之急,且不得不处理的问题,非常考验读书人的眼光和智慧。
突然,一名读书人起身说道:“据我所见,论经济发展,我梁国排第四,论军事力量,我梁国排第五,论民心,凡是一个贤良的国君,每个百姓都会拥戴,若是论朝廷人才,我梁国与他国比起来就有些力不从心了。”
众人循声看去,竟是严聪首先发表了意见。
梁君眼前一亮,问道:“我朝文武百官各司其职,各谋其政,如何不如其他国家?”
严聪回答道:“以三教九流之例,昌国主流纵横家,晋国主流墨家,唐国主流名家,楚国主流法家,封国主流农家,周国主流道家,而我们梁国呢?却是兼儒墨,合名法的杂家,虽集各流派之所长,实际上却无一所长。”
说到这里,众人纷纷点头,对此颇为赞同。
“那依你之见,当如何?”,梁君问道。
“废除杂家主流,推崇儒家学派,以孔圣的教化培养人才,我梁国必定人才济济,方能使国家昌盛,百废俱兴!”,严聪傲然说道。
“说得好!严兄此言句句在理!”,一人附和道。
“读书人本就以‘儒家’立本,虽然独尊儒道会让不少学派沉淀下去,但是,以儒道治国,提倡仁、义、礼、智、信,定能使国家昌盛。”
“不愧是严翰林,目光长远,乃是长久之计。”
众多读书人大为赞同,说到了大家的心里去。
梁国杂派众多,可若是与他国比较,都会有很大的差距。
唯有精通一家主流,方能有足够的力量长盛不衰。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