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页 不知道是谁在林翰这首诗下面模仿着写道:“你转,或者不转发,微博都在哪里,不多不少。你冒,或者不冒泡,粉丝都在哪里,不离不弃……” 这条评论直接被网友们顶到热门回复第一条,同时也打开了网友们思维的枷锁,有才华的人从来不缺少,所以一个上午的时间,这里就变成了段子手的聚集地。 各种各样的版本应运而生,新婚版、学生版、加班版、堵车版、减肥版、跳槽版、社会版、英文版、考试版应有尽有。 大开的脑洞成了段子手们挥洒才华的地方,一个新的流行体就此诞生。 许多不会写诗的网友都借此过了一把诗瘾,千奇百怪的想法令人赞叹不已。 “你惊,或者好惊喜,钻戒就在那里,不早不晚” “你嫁,或者不加人,你妈总在那里,忽悲忽喜” “你病,或者不病倒,老板就在那里,不悲不喜” “你开,或者不开车,路就堵在那里,不走不动” “你学,或者不学习,考试就在那里,不早不晚” “你买,或者不买房,房价就在那里,不跌不降” 见与不见体席卷网络,每个人都参与到其中,或转发或动脑修改,这个网络热潮让人始料未及。 红得发紫大概就是最好的形容,诗红人也红,林翰悄然便在人们心目中留下一个文艺青年的印象,没有人在意他到底是为谁而写,这并不是重要的事情。 既然“见与不见体”走红了,相关的新闻报道自然少不了,很多仿写汇总贴以及相关幕后贴,还有科普帖。 网络流行过的各种体,名人跟草根的共同作用下,“见与不见体”如同“咆哮体”、“走近科学体”、“红楼体”、“知音体”、“禅师体”、“淘宝体”、“凡客体”、“且行且珍惜体”、“甄嬛体”、“梨花体”、“琼瑶体”等流行语一样,火透半边天,然后等到销声匿迹。 此时恰逢7月期末考试周,紧跟流行潮流的年轻老师们也很痛快的在监考教室黑板上留下了见与不见的警示语。 燕京科技大学一位老师用粉笔在黑板上刷刷刷写下一串文字,让下面等待考试的学生们哄堂大笑起来。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