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百七十八离开与回归-《史上最强真君》
第(2/3)页
毕竟达到他如今的境界后,法力增长已是下乘,心境感悟才是关键的提升方式,也是和他本人的修为息息相关!
境界是指人的思想觉悟和精神修养的水平如何,在日常的生活中,人们的思想觉悟和精神修养总是不一样的,所以境界,并不单指修行。
或者说,人这一生,就等于一场修行。因为人们总希望自己是一个有较高思想觉悟和良好精神修养的人,以便来体现自己在整个生活中的位置,所以不论是凡是仙,境界,始终存在,随时都有。
如在痛苦的时候想到那些痛苦,在痛苦还没有来的时候,脑海中又随时出现痛苦的威胁,这就是苦恼的境界。高兴的时候,又越想越得意。
年纪大的人,喜欢回忆往事,特别是年青时候的事。有时候自己坐在那里想起来,还摇个头笑一下,回味那个境界。这些都属于境界,所以境界可以意会,不可以言传。
一个人修道,或者读书,一步有一步的不同境界。像一个学艺术的人,今天有了一个新的灵感,或者画一张画,特别有一种心得,就是有它的境界。
就好似一个做水泥工的,今天突然一砖头下去,用水泥一抹,却是感觉到手感要较之于以往任何一次都要好,感觉特别平,心里头很舒服,原来这样砌才好,这是他做水泥工时候的境界。
所以,境界包含一切境界,修道人有一分的成就,境界就有一分的不同,有两分的成就,就有两分的不同。换句话说,人修到了某一种境界,人生的境界就开朗到某一种程度。
道家,整体思想便为独善其身,杨朱有言:“拔一毛而利天下不为也。”这并非浅薄简单的“自私自利”,而是“身重物轻,无为而治”、“为我”、“贵己”、“贵生”等思想主张。
讲究的是“知生之暂来,知死之暂往”,从而“乐生”,以“存我为贵”。既不能“损一毫而利天下”,也不能“悉天下奉一身”。如此人人不损一毫,人人不利天下,人人不贪天下,才能“天下治矣!”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