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一章 调查物价-《盛世皇商》
第(2/3)页
“你和老奶奶差不多了。放心就是。”
第二天,王爷、田亮、纳兰和云儿、鱼儿、水儿三个真男人,三个假男人就一起上街了。当然还有暗中跟随的侍卫数人,远远地跟着,他们也穿了便服,王爷是谁呀?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皇上他二哥、大清朝的王爷,绝对不能出半点差错。
很少能出府的云儿和鱼儿水儿象出了笼子的鸟一样,差一点就欢呼雀跃了。
出府之后,王爷就和田亮说到南外府南面那条街先问问柴米油盐酱醋茶。云儿负责记录,鱼儿水儿拿着笔墨侍候。
上次调查物价拿的那个笔还是赵永发明的炭笔,比较原始也比较粗糙。王爷责成田亮按照赵永的路数做出来精致一点的炭笔,责成鱼儿水儿用宣纸托表出稍稍厚一点宣纸,裁齐了订成本子。这样用着就方便一些了。
三位男性出面问价的自然是纳兰、田亮出面。纳兰还好说,平时就是个开朗的,说话不羞口,但是认字不多。田亮识字多,性格内向,不爱说话,平时少言寡语的。王爷跟田亮、纳兰说:“你们两个分别问,还能节省一点时间。要么田亮问事儿,纳兰记录。”
纳兰为难得都要哭了:“王爷、王爷,属下认的字加在一起都没有一升,提笔忘字的,还是……”
“跟本王讲价钱啊?你平时怎么不想着多认几个字呢?那些当秀才的也不是一出生就认字的吧?田亮的性格有些沉闷,必须加强历练。还是你们两个出头,云主子和鱼儿记录,水儿侍候笔墨。“
都以为田亮沉闷,表达能力可能很差,其实田亮不是羞口张不开嘴,是他在大山里修炼的时候,除了他的道家师父,没人跟他说话。所以,问价的事根本就没有畏缩不前,王爷一个眼神他就开问:
“掌柜的,您这大米是多少文钱一斤?”
“这位客官,大米是两文一升。”
问了米面再问油、蛋、盐、酱、蔬菜、水果、调料、丝绸、棉布等等。不问不知道,问了吓一跳。王爷这才知道自己和平民百姓之间的距离。
王爷是含着金汤匙出生的,就是到了寺庙也没有为柴米油盐发过愁,因为他不负责这些。当了皇子阿哥、将军、亲王更是远离这些民生之事,一年的俸禄就是一万两白银和一万斛禄米。还有世子的一份六千辆银子六千斛禄米,还有庄子上的收成。根本用不着知道这些。
问过才知道,大清的帛一尺十八文钱(帛是丝织品的总称);绢六十文一尺(绢类的织物为平纹组织,质地轻薄,坚韧挺括平整,常见的有天香绢、筛绢等。天香绢可以做妇女的服装、童装等,容易起毛,不宜多洗);杭绫一百文一尺(绫是斜纹地上起斜纹花的中国传统丝织物,是在绮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光滑柔软、质地轻薄,用于书画装裱、衬衣、睡衣的制作。绫类丝绸按原料分有纯蚕丝丝织品、合纤织品和交织品。常见的有花素绫、广绫、交织绫、棉绫等)。顺治时代的丝绸每尺五十文到一百文,每匹五两到十两。纺织品的幅面一般都很窄,大约在六十厘米左右,也就是一尺八寸,一身长袍要二十一尺,按最便宜的价格每尺十八文算,不算手工,布料就需要三百七十八文钱。棉布每尺十五到十七文,棉花每斤五十到八十文。如果一个人一年两身衣服就得一两银子。
王爷三人虽然不知道师父让自己调查这些做什么,尤其是王爷,以为师父觉得自己太高高在上了,一点民间疾苦都不懂。不过呢,通过这种调查,还真是对大清的经济状况有所了解了,对百姓的疾苦也稍稍明白一些:一户五口之家,在京城这个环境里,一个月的花销,怎么也得二两银子。
师父并没有明确地说具体要调查哪个范围的物价,直说日常生活方面的。王爷的理解就是柴米油盐加上布匹、棉花。用绫子裱画云儿比谁都懂,但是用绫子做衬衣、睡衣却是不知道。锦缎和棉布多少懂得一点,因为和母亲学过裁剪。
一行五人见什么问什么,把卖货的还吓够呛。以为自己的价格不对了。
鱼儿和水儿就是两个跟班的,不过她俩有的时候也主动打听,然后记下来。
“这位先生,你们挨家挨户地问价,到底什么意思啊?”终于有人沉不住气了,向王爷发难,“你们是哪个衙门里的大爷?打听这些做什么?光是打听也不买……”
王爷也不生气:“有人买你的东西连价都不问问吗?”
“当然是问的,可是买什么问什么,也不能什么都问吧?”
“有人规定不买的东西就不能问价吗?”
“这个……”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