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50章 医药分家-《医道无间》


    第(2/3)页

    但这些,做为当局者只需要稍微花点气力捂一捂盖一盖,也就能说得过去,也就不耽误自己在更高一层的领导面前获得青睐。

    这其中的根本症结到底是什么?在粤州的时候,朱小君跟那几名院士在一块吃饭闲聊,其中有一位,其说辞是一针见血。

    国家在展医药产业,因为不管是国家层面还是地方正府,医药产业总是能带来不错的gdp数据,而且还可以收上来不菲的税收。所以,上上下下对医药产业都是睁只眼闭只眼,尤其是那些国有的医药产业。

    但是,国内这些药厂,绝大多数做出的产品都是仿制药,尚且不去争论有关知识产权的问题,但就这市场竞争,一呼啦,同一类的药就有数十家药厂在仿制,非处方药还可以通过广告的模式来扩大销售,而占据了大多数品种的处方药,却只能通过临床促销的模式来经营。

    想把临床促销做好,那就必须把药价定在一个适合运作的价位上。

    所谓的适合,就是参照被仿制的进口药价格,定位在其价格的百分之六十到七十左右。

    再高,争竞不过进口药,低了,拿不出可以吸引临床医生的回扣比例。

    在这个体制下,为了能让国产仿制药有着更好的生存空间,那么,最好的办法就是抬高进口药的定价。

    一个循环接着一个循环,这药价要是能降下来,才怪!

    而医院,尤其是公立医院,都打着非营利性医疗机构的大旗,这杆大旗下,至多不拿国家或地方的补贴而已,但是,地方上却一毛钱的税也收不上来,同样,国税方面也是干瞪眼。

    没好处,那只有来背黑锅了。

    可怜那些医院的管理者们,他们的职务任免是体制内说了算的,但是体质又在无限地把他们往外推,不光是没有说话的权力,稍微过火一点,便可以有无数个大棒打砸下来。所以,各医院的院长,除了那些真正的大咖之外,其他的也只能是忍气吞声。

    吴东城做了多年的院长,这些内幕自然是非常熟悉,因此他向朱小君的建议提出了反对意见,这药品降价,最多也只能在医院的加成比例范围之内。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