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五百二十五章-《盛唐不遗憾》


    第(2/3)页

    “一切还要多仰仗李侍郎,寒舍已经备好演戏,还请李侍郎赏光。”

    葛族族长非常客气的邀请道。

    既然族人如此客气的邀请,李安也就不客气了,顺便也能品尝一下当地的美味佳肴。

    部分葛族族人仍旧在忙着挖铜矿,而更多的葛族族人,陪着李安一起返回主城,他们要先以礼相待,然后,才好让要求李安给他们更多的帮助,对于这些葛族人来说,李安就是大救星,一个非常重要的大救星,让他们不得不重视的大救星。

    在回去的路人,葛族族长问了好多有关冶炼铜矿的事情,而李安也认真的解答了,只要是能说的,可以让葛族族长听懂的,李安基本上全都说了,并没有丝毫的藏私。

    对于铜矿和冶炼铜矿,李安知道的很多,铜这种金属,在殷商时代就已经有历史记载了,在春秋战国时代,更是发展到了一个很高的高度,隋唐之后,炼铜的技术就更加先进了。

    不过,即便如此,也不会所有地区都有冶铜技术的,这种技术仍然没有被百姓广泛掌握,就比如西部羁縻区这里的老百姓,就没有掌握冶铜的技术,还需要李安教他们才可以。

    在古代,冶铜术是一种制陶技术,冶炼铜与制作陶器,有很多相似之处,所以,被人认为是一个类型,据说最早的冶铜术兴起于新石器时代晚期的龙山文化时期,古代文献有不少关于禹铸九鼎的传说,从后世考古发掘看,夏代已能熔铸青铜,居住在中原一带的昆吾族,就是以制陶、铸铜著称的一个部落,把铸铜和制陶联系在一起,表明冶铜术确是在制陶技术发展的基础上兴起的。

    据说先秦时代的冶金铜的冶炼、加工和铜工具的使用,是人类从蒙昧到文明的转折点,组成华夏族的炎黄、东夷和苗蛮等族都有关于冶金的远古传说,有充分的证据表明,华夏的冶金技术是中华民族的独立创造,而不是从西方、北方传入的。

    后世出土五千年前的青铜刀,是后世发现的时代最早的一件青铜器,为单范铸成,这件青铜刀属于马家窑文化马家窑类型,是迄今中国发现最早的青铜器,青铜器的出现对于社会进步意义重大,常常被认为是进入文明时代的标志之一。然而,青铜器在华夏发展的进程比较迟缓,各种资料证实,直到龙山时代,人们才逐渐掌握了青铜冶炼技术。

    龙山时代的青铜器并未如玉礼器那样成为划时代的标志**物,对社会发展的影响也很有限,直到约公元前二十一世纪的夏文化时期,中国历史才真正进入到了青铜时代,后世中原等处出上铜容器残片和铜镞,表明夏代已进入青铜时代,中原各地出土的早商青铜器有铜镞、铜凿、铜铃等小件工具与器物,并且有铜爵数件,说明当时青铜冶铸技术已具一定水平。

    商代中期,青铜铸造技术进一步发展,中原一带的考古表明,当时已有爵、斝、鼎、盉等成组礼器,铸铜技术臻于鼎盛,瑰丽壮伟的司母戊大鼎是典型代表。它重达八百多公斤,是上古最重的青铜铸件,投入铜料上千公斤,能够成功地熔铸这样的大型器物,说明殷代手工业生产具有较大规模,从后世出土和传世的殷商青铜器数以万计,主要是礼、乐、兵、车四大类。

    这些精巧的青铜制品,具有根高的历史的、学术的、艺术的价值,在后世享有盛誉,古希腊多用失蜡法制作艺术铸,经过认真细致的考察,在现已鉴定的商和西周铜器中,并未发现使用失蜡法的确证,有些商周青铜器之所以能获得复杂的形状,关键在使用了分铸法,或先铸器身再在器上合范铸出附件,或先铸好附件,再镶嵌在陶范内与器身一起铸作成器,工艺构思十分巧妙。

    冶铜业是商代最重要的手工业部门,在这个基础上,西周青铜铸造又有所发展,王室、各诸侯国以至贵族都拥有铸造作坊,后世出土铜器的地点比商代更加广泛,全国各处均有发现,数量上也远超过前代,西周前期铜器形制多直接继承殷商风格,其后有较明显的改变,花纹趋于简易、流畅,器壁渐成轻巧,具有质朴、实用的特点。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