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三百三十八章-《盛唐不遗憾》
第(1/3)页
苏小管家所说的数据,与李安猜测的也差不多,眼前这个稻谷去壳工坊一天能加工出来的大米,可以养活五万到十万人,而京城有几百万人,至少也需要五十家这么大的加工作坊,才能满足京城的需要,而很明显多数加工坊并没有苏家的加工作坊规模大,数量自然要多一些才行,一百家水稻脱壳工坊还是有的,甚至有可能直逼二百家。
至于京城到底有多少家稻谷去壳工坊,这个只需要去相关的衙门问一声就清楚了,他们应该会有统计的,只不过,似乎没有太大的意义,只要知道大概的数量就行了。
研发和生产机器必然需要很多人力,但机器研发成功之后,又能够节省不少人力,从而让这部分被释放的人力可以进入新的工坊,以此来缓解京城的人力资源紧张状况,所以,研发更多的机器总不会有错,好处永远都比坏处多。
京城现在足有一二百家稻谷去壳工坊,如此庞大的规模至少解决了万余人的就业,对京城的繁荣贡献很大,而在京城除了稻谷去壳工坊之外,还有玉米等其它作物的去壳工坊,就比如玉米剥粒工坊,同样也是规模不小,解决的就业人口未必比稻谷低。
玉米是最近几年才在大唐种植的新型作物,是从美洲传过来的,也是李安开辟新大陆之后,给大唐带来最实惠的一种粮食作物之一。
红薯,玉米,土豆,这几种作物在大唐非常受欢迎,因为它们都是高产的作物,而且,对土地的肥力要求较低,耐旱性也非常优良,比大唐本土的很多作物都要好些。
红薯土豆的保存主要是地窖,或者切片晒干保存也行,而玉米的保存是直接晒干就行,不过,玉米有玉米粒和玉米棒两种保存方式,玉米棒是收获时的样子,而玉米粒则是玉米棒加工之后的产品。
玉米棒直接存储与存储玉米粒相比,自然是存储玉米粒效果更好,毕竟,粮仓也是有容积的,存储玉米粒的话,可以多存储一些,而存储玉米棒会占用过多的仓库容积,从而导致有限仓库存储的玉米粒数量较少。
此时的京城百姓,由于工作较忙,没有太多的时间去剥玉米粒,所以更愿意购买玉米粒,甚至是玉米粒加工之后的玉米粉或者玉米碎粒。
煮饭的时候,玉米粒是不容易煮烂的,所以,切碎之后贩卖效果更好,而摩成玉米粉之后,则可以用来烧玉米稀饭,总之,老百姓都喜欢直接购买现成的产品,而不会去购买玉米棒子,这就要去商人和种粮大户要先将收获的玉米粒加工成可以直接做饭的产品,然后才能有更好的销量。
磨玉米粉用石磨就行了,只是效率比较低下,远远不如机器的速度,而让玉米棒变成玉米粒,也是使用人工搓掉的,非常消耗人工,当然了,相比于大米这样的小颗粒作物,玉米剥粒的产量自然更高一些。
不过,加工玉米粒无法借助牲畜的力量,只能由人工进行剥粒,对人员体力的消耗比较大,干这活儿比较累,尤其是两只手最累,简直是又累又疼,若是皮肤娇嫩的人去剥玉米粒,要不了多久,手掌就会被磨破的。
除了手掌,其次就是胳膊,因为手掌用力搓的时候,手臂的用力是最大的,搓的时间长了自然是会手臂发酸的,手掌疼且手臂发酸,这是剥玉米粒必然要面临的两个最大的问题,若是不长干活的人,是受不了的。
至于京城剥玉米的人工是如何干活的,只有亲自去这样的工坊里看一眼才能知道,而李安很想去看一眼,看看剥玉米粒有多辛苦。
“苏小管家,你们苏家除了稻谷和大米,还有别的粮食吗?”
李安开口问道。
苏小管家摇了摇头,开口说道:“回李侍郎,我们苏家是专门经营稻谷和大米的,别的粮食一概不过问。”
李安点了点头,迈步继续往前走,他是觉得若苏家经营玉米,则直接就近去看看就行了,可仔细一想,苏家经营玉米的可能性太小了,江南是水网地形,非常适合水稻这种水生植物的生长,若是在江南种植玉米就显得太浪费了,因为玉米的抗旱能力很强大,在水网纵横的地区,玉米的优势体现不出来,而且,大米的价格比玉米要贵不少,种植玉米肯定是吃亏的。
而关中就不同了,这里的水系远没有江南发达,缺少水源的旱地资源很丰富,在这种旱地上种植水稻是不可能的,而种植玉米这种非常耐旱的植物就非常适合了,可以最大限度的利用关中的旱地资源,提高大唐帝国的粮食产量。
第(1/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