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二百一十九章-《盛唐不遗憾》
第(3/3)页
李安开口回答:“从技术的角度去想,这个自然是可行的,并没有什么难度,不过,朝廷的规矩是很繁琐的,不是随口一句话就可以开始建设的,需要下面的人先提出这个要求,然后,一级一级的往上汇报,上面的人知道了这个情况之后,会坐在一起研究如何增加涵洞,每隔多远设置一个涵洞,一个涵洞需要多宽,造价需要多少,国库又能拨款多少,这些还不算完,当他们把建造计划汇报上去了之后,另一个部门会觉得花费太高,暂时没有这么大的需求,要求重新拟定计划,如此来回多折腾几次,一个建设项目就有可能会拖上个一年半载的,甚至可能更长时间,等到完全确定下来之后,还要选择负责建设的施工队伍,这个又需要很长时间,建设的过程自然不必多说,时间也短不了,如此一来,等到新的涵洞投入使用,那都是猴年马月的事情了。”
对于如此情况,李安也是无可奈何,朝廷的官员就是这样,处理事情的时候非常墨迹,总是喜欢把简单的事情复杂化,一点点的小屁事总是需要耽误很长时间,除非是极其重要的大工程,他们的处理速度才能有所提高,对于京城郊外的过路涵洞,在很多官员眼里,根本就是不那么重要的事情,处理的慢一些也没啥,反正贵族和皇帝都在城内活动,城外堵一点是贫民的事情,谁让他们全都往京城涌呢?
不过,只要李安选择介入,利用自己的能力和影响力来解决这个问题,那么,众官员扯皮的现象就能够少很多,工程的进度也能加快不少,只不过,李安要做的事情太多了,总不能一有事情就让李安来处理吧!如此,李安岂不是要被活活累死了,为了让自己能够多活几年,李安只能选择处理一些最重要的事情,对于城外贫民窟的交通状况,真的是有些爱莫能助。
其实,拥堵也不是每时每刻都在发生的,在人员流动高峰期的时候,交通自然是拥堵的,很多人都被困在对岸,而在人员流动低潮的时候,并不会发生拥堵这种情况,拥堵只是高峰期短暂存在的现象,这大概也是官员们不太重视的根本原因。
还有一个问题非常值得重视,那就是下面的涵洞经常发生拥堵,但上面的天桥却是会发生空置的现象,这个现象非常值得重视,这也足以说明,有些老百姓的素质还有待提高。
天桥是阶梯的,只有普通的行人能够通过,而下面的涵洞却是倾斜的,车辆和人马都能通行,但由于爬楼梯比较辛苦,而直接走下面的涵洞比较轻松,所以,就算是步行的普通老百姓,也会选择走下面的涵洞。
本来在高峰期的时候,交通压力就很大,车辆川流不息,而步行的百姓,居然也去涵洞内与车辆抢道,这进一步加剧了交通的拥堵状况。
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除了是因为走涵洞更轻松之外,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因为涵洞和天桥是错开布置的,一个地方有涵洞就不会有天桥,有天桥就不会有涵洞,错开的距离至少有一里路,而两个涵洞之间的距离则是二里,在这种情况下,有的人就在涵洞的旁边,若是走天桥的话,就需要向两侧绕行一里多地,这对于很多人来说,实在是太远了,为了图个方便,他们会选择直接走涵洞,从而出现某处涵洞交通拥堵的不像样,而两侧的天桥却几乎没又多少人通行,改变这种现象的办法就只有一个,那就是将涵洞和天桥建设在一起,每一处涵洞的旁边都有天桥,每一处天桥的旁边都有涵洞,如此,当涵洞拥堵的时候,很多人为了能够快些到对面去,就会选择走顶部的天桥,如此一来,交通拥堵的状况自然能够得到较大的改善。
为了保证安全,当火车靠近京城的时候,速度就会慢下来,比马车的速度还要慢,甚至步行快一些的人,都能赶得上火车了,毕竟,一旦出现交通意外,影响是非常不好的,京城也不是没有发生过交通事故,这些经验教训非常值得总结,一旦发生了事故,不但人员损失惨重,车辆也会受到很大的损毁,损失将会极为的惨重,为了避免发生这样的事情,必须要尽可能的降低车辆的行进速度,因为车辆的速度越慢,发生事故的可能性就越低,大部分的交通事故,都是由于车速过快导致的,只要控制好了车速,也就控制好了交通事故的发生率,这是后世的金科玉律,放到大唐这个时代,也是同样的道理,关于这一点,并没有任何人能提出反对的意见,大家都认同这个道理,为此,很多朝廷大官在外出的时候,只要遇到人流密集的区域,都会主动让仆人减缓速度,以免撞到路过的行人,若是有人不减速冲撞的路人,那是要被弹劾的。
第(3/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