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一十八章 暗藏危机-《盛唐不遗憾》
第(2/3)页
南霁云凝目点头道:“好,我明白了,将军放心。”
李安点了点头,正色道:“平南军有五千人马,昆州和南宁州各驻军两千,葫芦谷部署一千,但还是南宁州这一点最为重要,它是连接交州和益州的桥梁,这也是朝廷当初要在南宁州筑城的原因,所以,你日后就亲自驻守在南宁州这里。”
“末将明白。”
李安想了一下,继续说道:“我大唐控制爨地,不能只靠军队,还要依靠民生和文化,这本来不应该是你负责的,自有朝廷派遣的官员负责,不过,若你能配合朝廷任命的官员,会更好一些。”
“将军,这些东西我也不懂,怕是帮不上什么忙。”
李安说道:“这些都很简单,比练兵打仗还要简单,你只需负责大局就行了,又不需要你亲自去做。”
李安所说的民生和文化,是改善爨地的民生状况和输出大唐的悠久文化,让爨地百姓过上更富足的日子,并让他们认同大唐的优秀文化,以融入大唐的文化为荣。
说的具体一点,就是要让爨地彻底变成大唐的一部分,让人根本分不出这里与大唐的腹地有什么不同之处。
改善民生状况,这一点非常重要,毕竟,爨地还是非常贫穷和落后的地区,只有大唐的进驻改变了他们的生活,让他们过得更加舒心和富足,他们才能更好的拥护大唐的统治。
人心都是自私的,尤其是普通老百姓,他们更关心的,是自己的生活,不论何人统治,只要他们的生活变得更好了,就会拥护统治者,尤其是那些没读过书的,连国家是什么都不清楚,哪儿来的爱国情怀。
改善民生是一个很复杂的工程,包括方方面面,比如,改善交通,让物品流通更加的容易,促进商业的繁荣,兴修水利,增加田地的抗风险能力,保证田地的收成,不至于产生饥荒,开办学校,让百姓们能读书识字,不至于什么都不懂,当然还有展特色经济,利用爨地独特的气候特点,展规模化的种植和养殖业,还有矿业等等。
总之,在李安看来,此时的爨地还是一个开很少的半蛮荒之地,还有非常多的潜力可以挖掘,进步的空间还是非常巨大的。
除了改善民生,还有一项更加重要的工作,那就是输出大唐的历史悠久文化,让爨地的百姓向往大唐的文化,并以自己是唐人而自豪,而输出文化的前提,当然是离不开基础建设的,学堂是必须兴建的,而学堂除了可以教人写字,更可以让他们学习广袤的大唐文化,增加认同感。
当然,这一切的一切,都必须由大量的大唐官员来推动,而一旦爨地变得达起来,这也算得上是这些官员的政绩了,李安的意思,是南霁云要配合与协助地方官展民生,不能阻挠基础设施建设。
关于扩展交通和兴修水利的奏折,李安已经派人送往京城了,而建造学堂并从内地调拨教书先生的奏折,李安还在筹备之中,毕竟,有很多细节问题必须考虑清楚,比如,如何让有文化的才子,心甘情愿的前往爨地,以及如何让野性十足的爨地孩童安安分分的学习文化知识。
经历了连续一年的动乱,爨地可谓是百废待兴,需要资金投入的地方实在是太多了,铺路修桥和兴修水利都需要钱财,打击土匪和犯罪也需要动用大量的资源,也就是说,如何尽快让爨地恢复稳定,主要取决于朝廷对爨地资金的投入。
而如今大唐朝廷连续征战,又经历了一场很大规模的天灾,国库的物资不太多,根本抽不出太多的资源投入爨地,如此,李安觉得要另想办法。
泸州的金矿产量非常可观,若能将其与爨地展挂钩,倒是一个很好的方法,这样一来,泸州生产的金子,直接用来展爨地,可很好的解决这个难题。
这个想法必须得到大唐皇帝李隆基的认可才行,毕竟,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大唐境内所有的物产都是皇帝的,一切都是皇帝说了算。
而李安若让李隆基同意金矿与爨地展挂钩,就必须将爨地的重要性一一罗列出来,让李隆基认识到,爨地是大唐可靠的大后方,是连接交州和益州的桥梁,现如今,大唐在东北、正北、西北和正西都有强敌,东部和南部是战略大后方,一旦爨地不稳定,大唐的南部江山就不稳定,如此,面临的麻烦就更加棘手了,所以,战略大后方必须要稳定,而必须稳定的前提,就是在爨地投入更多的资源,让这里尽快稳定起来,并在三五年后,能为大唐提供稳定的税赋来源,从而支撑大唐帝国全力对西部和北部的强敌进行打击。
如何措辞是个大学问,一国之君需要考虑的问题很多,而李安所要表达的观点,要正好能切中要害,让李隆基认识到爨地的重要性,从而全力支持爨地的展。
如何一步步展爨地的奏折,李安写好之后,就派人送往京城了,接下来的几日,李安督促附近招募的民工,对南宁州城进行修缮和加固。
经历数次血战,南宁州城墙已经破损的很厉害了,既然平南军要将这里作为总部,就必须加固城墙,以保证绝对的安全。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