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一十九章 第二铸币厂-《暴明》
第(2/3)页
瀑布是珠含山的溪流汇合而成,在流经断层凹陷等地方时垂直地从高空跌落而形成的,非常壮观有气势。小峡谷好大的瀑布,一行人下了坡顶沿着瀑布岸,上川岛的工匠们在瀑布的水潭砌了水坝,然后在下游引出许多的水渠,水渠旁边修了堤坝,各种各样的水力机械正在运行,水锤叮叮当当的敲打声不绝于耳。
他们走到一处大拱棚里,厂长于虎在旁边说道:“上次大少爷画的图纸,我们经过复原改进,诞生了比上川岛还好的一种水力轧辊机。它可以同时压数块熟铁,铜,银金板。顾问崔二抽调了几个最出色的工匠,这个机器很有用,使我们的制币水平要比上川岛铸币厂铸币要好,大小厚薄精良,损耗很少。”
一行人都知道,大明朝从洪武八年就有纸币,可到了今天,那大明宝钞朝廷自己都不承认,就更别说在民间了,简直比废纸都不如。大明币制以纸币为主出世还有用,现在变成废纸一张了。大明宝钞早就将大明朝的信誉败的一干二净。所以,还是看得见摸得着的铜钱银锭好啊!于是,大明朝各个皇帝都铸造了不少铜钱,且品类繁杂。
朱氏铸钱,自大中始,开始背文纪地纪值,这是明代铜钱的一个特征,一直影响到清末铸钱。且明代钱币,一反往朝,均为通宝,而无元宝,主要避朱元璋之“元”字讳。自洪武之后又铸了永乐、宣德、弘治、嘉靖、隆庆、万历、泰昌、天启、崇祯等货币。
尤其是崇祯年间的铜币,崇祯通宝,崇祯元年(1628-1642年)始铸,户工二部进崇祯新钱式,帝令每钱一文重一钱三分,务令宝色精彩,不必刊户工字样。钱文真书,通宝之“通”字有单点、双点之分。有小平、当二、当五,又有当十型大钱四种。小平钱径一般2.2~2.6厘米(实测最大径2.6厘米),重约3~6克;当二钱径一般2.7厘米,重3.7克;当五钱径3.3厘米,重6.2克,南都钱较轻。其间的轻重没有什么规律。
整个明代对铸钱不甚重视,民间苦于钱币匮乏,流通不便。因此私铸小钱劣钱泛滥,官府也不禁。这个,轻重没有什么规律就叫朱浩大少爷,想到了一个绝佳的机会,私自造币。
朱浩半年前铸造的1640版本钱币,由于成色足、外观好,自从朱浩的铸造厂从沙井镇移来上川岛,产量大增已经在海商之间成了抢手货,一个月火耗就有500两白银。
而,朱浩大少爷把那一百多万两银子运到朱含山金矿场,成立第二铸币厂,用五台大型水力轧辊机压制大小厚薄精良,损耗要比上川岛铸币厂还要少。
朱浩大少爷算过了,那一百多万两银子运到朱含山金矿场,铸造成崇祯银元的话,就能有足足二十多万两银子的火耗,折合崇祯银元五十万两有其。五十万两崇祯银元在建三支第一舰队还有富余。
一般来讲,大明铸币都有火耗。看官,可能听说过火耗这个词,大明交赋税往往是实物,如谷物,丝织物等,但有时也会改征银两和铜钱,而熔锻碎银时候可能会有损耗,官府就用这个名义来征收多余的银两,这些多征的赋税就称为火耗。
火耗起源于明朝万历年间,原指碎银融化重铸为银锭时的折损。而万历年间的首辅张居正推行一条鞭法,赋税一律征取银子上缴国库,把百姓交的碎银熔化重铸为上交的银键就有了火耗。于是地方官府征税的时候,就多了这么一条火耗钱。其实到底有没有损耗,也只有官府自己知道,这不过是一个多收钱的借口,这一招可谓流传几百年,长盛不衰,比明朝的历史还要长,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