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四十五章 青苗-《暴明》


    第(2/3)页

    姜武几个人对难民营的伙食感到分外担忧,姜武看下骡车上的稻米心里哀叹了一声。姜武觉得他筹集救灾钱粮而奔波良久,但是收获寥寥。灾民营是五千人啊,深井营怎么养得起啊!

    明朝的一石米重120斤,姜武骡车上的那十石稻米。重1200斤,按一斤16两制计算,共19200两,摊到五千一百多位灾民头上,每人还不到四两。大明官府赈的规矩定例是一天两施,也就是说,每人每天的赈粮最多只有四两,比朝廷规定的每人每天八两赈粮整整少了一半!杯水车薪啊!姜武叹到!

    旁晚在第一大棚外,在一长溜粗大的原生态的桦树桌前坐着喝粥的饥民中,姜武和几个儒生在哪里感叹着!

    这时大少爷朱浩领着三位美女又来到难民营巡视了。朱浩扮作百事通,专门解答美女们的提问。刚好问起难民营灾民的稻米是哪来的!

    朱浩在21世纪论坛上讨论中国稻米的问题,论坛上虽然时不时的会有些所谓“考古砖家”今天发现中国6500年前开始种植水稻,明天发现中国15000年前开始种植水稻,不过稍微有点了解的人都知道,这不过是在所谓“考古砖家”的yy。那不过就是点野生水稻。南方本土水稻产量低,又不耐旱,颗粒干瘪,种植范围极小。宋代引入了越南人培育的“占城稻”之后才迅速在长江以南普及开来,占城稻一年可以几熟,产量高。

    可随着半年的干旱,广东大部分地区,稻苗都枯萎了,一般的老百姓就得借高利贷来补种稻苗。

    朱浩有感干旱这么严重,四月初就派了海商陆魏敏去占城运回一千多吨的稻米屯在上川岛仓库。现在刚好派上用场。

    朱浩刚要讲难民营的稻米是占城米,这时朱浩也看到了儒生姜武几人,不由吃了一惊,他曾在新宁县府衙曹明府处见过罗定学正儒生姜武,认出他来,忙带着众美女上前。

    罗定学正儒生姜武却是没见过身穿灰色立领中山装年轻的朱浩。见了面后,又谈起曹明府是朱浩的岳丈时。学正儒生姜武对朱浩另眼相看,又知道朱浩是弃笔从戎的新宁县生员时,姜武深施一礼,道:“儒生代这些父老乡民谢过团座大人高恩厚举,解万千百姓于倒悬,实是高义!”

    罗定学正儒生姜武叹道:“团座身为武将,却能有此义举,罗定州城饱读圣贤书者众,却无一如团座,实是令人感叹”。

    儒生姜武身为儒学学正,在罗定州的地位崇高,朱浩能受他如此大礼,也足以自豪了。朱浩在儒生姜武的疑惑中敬了一个铁血军的军礼。姜武觉得朱浩的礼节很怪,很有味道,又有气势,好!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