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一十五章 决赛(六)-《漫步歌神路》
第(2/3)页
“那么,我们生活之中的一草一木,一事一人,何尝不能舒啸寄情于歌声之中呢?古代的曹操就常常说‘幸甚至哉,歌以咏志’,古人可以,我凭什么不可以?”
“所以,在说不清具体时候的一天,我有了一个梦想:唱出我的所见所想,承载我的喜怒哀乐。”
“这很容易,同时也不容易。毕竟,歌,不单单是唱给自己听的。那深山大寨里、蔽湖芦苇间、茶马古道中、黄土高坡上的人们,多少年来早就这么唱了。可是,他们的歌,绝大多数并没有流传开来。”
“歌,是人与人之间交流的工具。从前生产力不发达,信息封闭,那是没办法的事情。现在,我们新中国的人民勤劳建设国家三十多年,从一穷二白的农业国,成长为工业国,信息传播的能力和以前大不相同了。可是,仅仅具有物质基础是不够的。一首歌,一首好歌,如何早日和全国人民相见,而不是埋没多年?我们总不能奢望每一首歌都像《歌唱祖国》那样靠在街头发传单而由人民自发的口口相传,最终星火燎原吧?那样的案例,一方面证明了一首歌的优秀,另一方面也代表了一个时代的落后。”
“作为在中国人民之中传听传唱的流行音乐,迫切地需要更丰富的传播途径。”
“在这样的时代需求下,青歌赛横空出世了。这是一个全国性质的,连接了中国流行音乐创作者和欣赏者的纽带。作为一个热爱流行音乐的人,我必须感谢它。它让我更容易听到别人唱的歌,也让别人听到我唱的歌。”
话到此处,毕文谦以手按胸,朝着摄像机微微鞠了一躬。
“然而,话说回来,就像我刚才说的,青歌赛,还是一个草创的,摸着石头过河的新事物。我在准备比赛的同时,也时时思考着这个比赛本身。”
“现在,我有两个想法,希望和全国的观众朋友们分享一下。”
“第一个,青歌赛作为一个以歌手为基本单位的比赛,对于推广传播流行音乐,促进流行音乐发展的目的来说,是有一定的局限性的。举一个例子,在身边的董文化姐姐,她在青歌赛里唱的是《十五的月亮》。她唱得好不好?这一届青歌赛里只有她,能够让现场观众们情不自禁在演唱中途鼓掌,这已然是一种殊荣了。现在,我想多问一句,到底是歌写得好,还是唱得好?我敢肯定,电视机和收音机前的观众朋友们会说,都好。不计较的话,就是如此了。可要是计较一下呢?那些写得莫名其妙的歌,找唱功再好的歌唱家来唱,也不见得能悦耳动心。”
“那么,《十五的月亮》,董姐姐在青歌赛上唱了,哪怕她之前是一个默默无闻的歌手,也是一曲成名天下知了。但是,这首歌的作者是谁?有的人知道,有的人不知道。无论如何,青歌赛里,并没有起到让观众们了解歌曲作者的作用。”
“这种歌手和作者之间的差距,很不好——我指的不是什么名气。我可以相信能够创作出这样的歌曲的人,不会是一个汲汲于名利的人。真正令我担心的,是这样的差距,会给人们造成一个错误的印象,一个歌手比作者重要的错误印象。”
“一首流行歌,无论是歌词,还是旋律,或者演唱,都是不可或缺的,它们之间的地位,是平等的,也应该是平等的。如果整个社会对其中一个环节形成了格外的侧重,那么整个行业迟早会形成畸形的集聚。所谓楚王好细腰,宫中多饿死,如果我们在无意间养成了歌手是一首歌的主心骨的观念,那么几十年后,也许,我们整个社会,会涌现出一批又一批的歌唱家,却难以出现一首能被人们喜爱的新歌了。”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