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页 也许有人要说了,古代科考试卷上的字写得好更受改题堂官们待见,事实上却不然。因为科举从隋唐而兴,直到宋朝才有完备的制度,而宋朝科举实兴的是“誊封密录”,就是考生先去有关部门登记自己的信息,从而获得一个相应的号牌,考试的时候只需把牌号写在试卷上就可交卷。 卷子收拢后,会先交给记书处誊抄一遍,基本上是数份卷子由同一书吏抄写,然后才会把抄好的卷子移交给堂官评阅,这样就能在很大程度上避免内外勾结作弊。当然,事情是由人在操作,所以难免有纰漏,但整个制度的设计还是不错的,所以也就避免了以字阅卷的尴尬。 不过在最后点状元的时候,由于天子会亲阅,这个时候天子看到的就不是誊抄的卷子而是原版试卷,所以能不能被点状元,字就比较重要了。 “似共东风别有因,绛罗高卷不胜春。若教解语……” 这个时候,大屏幕上打出了完整的两句诗,评委嘉宾还有现场观众看得一愣。 青卿作为主持人,自然没忘了她的职责,连忙轻吟道:“……若教解语应倾国,任是无情亦动人。” 前四句诗出现的同一时间,评委席上就有人借着印有“腾龙”字样的扇子说话了。 “这四句诗还不错,就是不知是七律还是七言。” 不得不说的是,七言绝句的平仄和七律中某些平仄是雷同的。 “等等看吧,我发现那选择在犹豫……” “真的也,还是陈老您眼尖,不过若是七言绝句的话,这四句诗有点意犹未尽的感觉,至少我给不了高分!”察娢道。 话音刚落,那边楚客却道:“恰恰相反,这七号选手几分钟就写了这么四句古韵十足的牡丹诗出来,我看就该给他高分。” 本来同属评委,这么直接反驳不太好,但剩下三人听到楚客想给七号选手高分的理由,尽皆一愣,暗忖:是啊,这七号娃子能短时间作出符合平仄的古诗来,的确是不容易啊! . . ps:感谢订阅!! ps:因为春节的关系,本月更新不会太稳定!同时在此向书友们拜年! . . 第(3/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