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页 至於权力这一目标又服务於何种目的,古典现实主义者们倾向认为人性的本质之一就是无止境地追求权力极大。 固然权力类似经济学中的货币,可以用来换取政治领域的其他资源,但权力「自身」就是慾望的目标之一,甚至就是主要目标。 对於某些人或团体而言,支配、宰制关系就是满足其需求的凭藉,不需要用权力兑换其他资源,如财富等等。 此一论点也可以在某些心理学、社会学、哲学(存在主义)流派中找到根据。 历史上某些人或团体似乎能够甘於经济清贫,却不断扩张宰制其他团体、个人的力量,其理由或许是推广意识型态或宗教,但对某些现实主义者而言,最终的理由就是权力本身。 权力作为影响力─对於部分现代政治科学研究者而言,将权力定义为个人或团体追求的目标似乎过於抽象、玄奥,无法证实。 因此将权力视为是争夺其他资源的「影响力」似乎较为恰当。 此种影响力可以是物质性、有形的影响途径,如经济合作与制裁、军事威胁和同盟,也可以是无形的资源,如理念价值的传播。 但此种观点也受到批评。论者认为,「影响力」这一概念与权力运作的「后果」牵扯不清,容易使人得出「胜利者即影响力大者,即权力大者」的逻辑性谬误。 例如1812年军事与经济处於劣势的俄国击败拿破仑法国,能否因此结论称,俄国影响力本就优於法国,便大有疑问。如此一来,便削弱了权力概念的科学性和解释力。 权力作为能力或资源─国际政治学(或国际关系理论)的结构现实主义学派为解决上述争议,提出将权力界定为「能力」的方案。 此「能力」其实即是摩根索等人曾提出的「权力资源」。此种定义严谨化的优点是使「能力」可以较精确地度量。 例如对各国的军事力量、经济实力等做出比较,并用数理模型演绎、模拟其对抗的可能结果。 不过此派学者也同意,「能力」与「资源」并不能百分之百决定两个以上的单位较量的胜败得失,因为「政治」中总有各种偶发、不确定的因素。 例如天候、瘟疫、误判等等。因此度量力量对比只能限缩国家间争斗结果的可能范围,而不是对特定结局作保证。 批判结构现实主义的意见认为,将「权力」窄化为「能力」与「资源」虽有便於计量的优点,却过度压缩权力承载者─「人」的能动性,对人类社会发展的因果关系过度简化为物质力量间的制约关系,而有沦为物质决定论的危险。 上述批评意见与中国老子、***等人的观点有近似之处。 老子曾提出「以柔克刚」的现象,***则曾论证「弱国击败强国」,强权资源丰富却是「纸老虎」的观点。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