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页 至於《易传》,宋代的欧阳修即已怀疑《易传》不是同一人所作,当代的学者认為《易传》裡面的篇章最早出现於中国战国时期,但亦有部分篇章是西汉年代所著。 清初学者惠栋说:「栋四世咸通汉学,以汉犹近古,去圣未远故也。《诗》、《礼》毛、郑,《公羊》何休,传注具存;《尚书》、《左传》,偽孔氏全采马、王,杜元凯根本贾、服;唯《周易》一经,汉学全非。」 相传秦始皇焚书坑儒之时,李斯将《周易》列入医术占卜之书而得以倖免。之后各个朝代都有人研究《周易》,包括汉代的京房、郑玄,魏晋时代的王弼,唐代的陆德明、李鼎祚、孔颖达,宋代的邵雍、程颐、朱熹等等。 宋代兴起了易图的研究,像广為人知的河图、洛书、先天八卦图、后天八卦图、太极图(含阴阳鱼的圆形图案)等,都是《易经》原著中所无、后人根据对《易经》的理解添加进去的。 歷代研究周易的大致可分為两个学派:义理派和象数派。义理派强调从八卦和六十四卦的卦名的涵义来解释卦爻象和卦辞、爻辞。 象数派注重从八卦所象徵的物象来解释卦爻象和卦辞、爻辞。亦有人认為义理派发掘周易的哲学价值,象数派则著重将周易用於占卜。前者如王弼、程颐,后者如京房、邵雍。 明代末年,《易经》被传教士翻译并传播到西方。17世纪末,德国哲学家及数学家莱布尼茨因汉学大师布维(joachimbouvet,汉名白晋,1662─1732)的介绍、更将《易经》以二进制解释。现在无论中国大陆、台湾和西方各国都有不少人研究《易经》。 根据江弘远《京房易学流变考》一书,自从《京氏易传》出现后,受朱熹、惠栋,以及《四库总目提要》的推波助澜,均认為此书及其条例是出自京房本人之手。 本书以沉延国论点加以延伸,确定京房是以十二辟卦所统领的六十卦反復配六十鐘律,八宫卦、纳甲、纳音则是由荀爽、虞翻、干宝等另一非京氏《易》学流派演变而来,从《京氏易传》出现后,遂取代京房原有的模式。 易经的内容以「卦」组成,共有六十四卦。每一卦由六层组成,每一层称為「爻」(yao2)。 每一爻以一条长的横线「—」代表阳,称為「阳爻」;或以两条断开的横线「--」代表阴,称為「阴爻」。从最底层数起,总共有六爻,而六爻以不同的阴、阳配搭,形成六十四种不同的组合。 六爻可以分為上半部分和下半部分,而每一部分的三个「爻」以不同的阴、阳配搭,形成多种不同的组合,称為卦。六爻由下而上解最下為:《初、二、三、四、五及上》,由三爻所生的卦「由上而下」為之(上卦)或「外卦」、在下方為之「下卦」或「内卦」。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