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零三章 笔名天风,北大-《天马行空四部曲》
第(3/3)页
1945年出任中华民国政府代表团代表在旧金山出席联合国制宪会议;以中华民国政府代表团首席代表的身分,在伦敦出席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会议,制订该组织的宪章。
1946年7月回到北平,任国立北京大学校长。
1948年解放军兵临北平城下,用电台广播呼吁胡适留下继续担任北京大学校长,胡适不為所动,依然决定离开北平,飞赴南京。
1949年,蒋介石派蒋经国赴上海访胡适。4月,赴美国,发表《...统治下没有自由:跋所谓〈陈垣给胡适的一封公开信〉》,旅美时,与张爱玲相识,结下友谊;《自由中国》创刊,胡适任名义上的「发行人」。
1950年应聘為普林斯敦大学葛思德东亚图书馆馆长。
1955年,中国大陆掀起批判胡适的运动,三联书店出版发行了《胡适思想批判论文汇编》,胡适先生住在美国,他搜集了这八本书,认真作了批註。
而批判胡适运动的起因,根据耿云志的说法是:「这句话我想是他一生里,讲的最有失绅士风度的一句话,他(胡适)说按照毛主席当时的水平他考北大是考不上的,我估计这个话有可能传到毛主席的耳朵里,所以毛主席非常决断地发动一场全国规模的彻底批判胡适的运动。」
1957年任中央研究院院长。1959年兼任国家长期科学发展委员会主席。1960年《自由中国》杂誌负责人雷震被捕,胡适一度受到株连。
1962年心臟病猝发病逝於臺北县南港镇(今台北市南港区)。
胡适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研读期间,师从约翰杜威,使其终生服膺实用主义(杜威式的实用主义,胡适自译為实验主义)哲学。
北大学生对教师素来挑剔,北京大学学生顾頡刚介绍傅斯年去听胡适上课,以决定要不要将这个新来的留学生从北大哲学系赶走。rs
最快更新,无弹窗阅读请。
第(3/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