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六章 时间翼车,匆匆驶逝-《天马行空四部曲》


    第(2/3)页

    应该走在时代的尖端,而不是躲在裡面闭门造车,然后不断高喊要面对挑战而已。

    今天要面对许多的挑战,例如:思想的领导、行為的模式、思潮的转化、人际的关係、lun理道德的建立,都需要重新来面对,不能只有躲在裡面研读,唱诗讚美与祈祷而已,要对世界提出对当代的回应是什麼?

    歷史哲学家看一个文明(或曰文化)的价值,不在乎它创造了多少财富和技术,也不在乎佔有了多少土地,和征服了多少民族。

    汤恩比从三十一种文明中,擷出精闢的结论是宗教信仰才是能够成為歷史的导航员,能否也把这样的理念放在心裡,不断地去把它发扬光大。

    《歷史研究》内容包含26个文明的兴衰史。

    与史宾格勒《西方的没落》相较,史氏「决定论」-悲观的,汤恩比则用歷史实证推演出一套衰亡公式,其较乐观的。汤氏的歷史公式化,还是使人有种「决定论」的印象。

    白格比指出,汤氏的文明定义不够明确,学说立足於西方文明,雅典(理性与人文的文明)、耶路撒冷(宗教文明)為代表。

    认為高度的理性人文文明,必建立在不平等的社会阶级制度上,有如希腊罗马文明。唯有宗教的文明才是人类社会唯一的解决之道。

    提出,中华文明之所以起源於黄河,黄河「凶恶」,长江「仁慈」。将中华文明分為二「华夏文明」上古─汉,「远东文明」魏晋以降,但最后汤氏承认自己的划分是错误的,体认到中国文明的儒家思想、中央集权、农业经济、官僚体系是贯穿整个中国。

    忧虑科技的发展,过度的物质文明,而引发的战争、**,反对民族主义与资本主义。

    坚持西方文明精华在宗教(基督教)不是科学,近代因远离了宗教,使民族主义泛科学物质侵入人类的文明。

    「人类确实用科技征服了自然,但胜利者是科技而非人类。」

    期望,政治上出现世界政府,经济是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的调和,精神要回归於宗教。

    汤恩比年事渐长,愈觉得人生只能有取捨,好好做些自己认為值得,又可做得好的事。

    所以他每次坐车经伦敦著名的音乐厅,看见许多人进场,他们夫妻也很羡慕,但也知道,“回家”晚上尚有功课待做(回忆录卷首引《圣经》诗篇:(出去工作,劳碌直到晚上)。

    汤恩比的朋友比他“饱读群书”的人多得是,甚至把世上所有的希腊文、罗马时代东西都看过,但是“一念之差”,毫无著作,把学问带入坟墓,汤恩比则著作等身。

    汤恩比有发表之焦虑,在写作《歷史研究》的漫长岁月中,耳中不断有andrewmarvell的诗:「但在我背后,我常听见时间的翼车,匆匆驶逝,所以,向他走去。」

    「因為一个人只有一条生命,何其短暂,所以要善用时间作最大的努力。」(「逝者如斯」)

    歷史若不被利用,就没啥价值,因為一切知识生活都是行动..但是要能够理解古人的时代,只有在你自己的时代才能办到,唯有这时,你自己才活著..」(「未知生焉知死。」)

    汤恩比对话写的序言中,“心情已近黄昏”但充满智慧。

    汤恩比用《马可福音》,《马太「人若赚得金世界、赔上自己的生命,有甚麼益处呢?人还能拿什麼换生命呢?」来回应康德的价值或尊严。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