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章 一个人挣脱了枷锁-《天马行空四部曲》


    第(2/3)页

    经常被提起的问题之一在於美德是否能被传授,以及美德究竟是什麽。

    而知识和舆论、感觉和现实、自然和人为、身体和灵魂、快乐和痛苦、犯罪和惩罚等等,这些议题都在超过一篇对话录里被讨论过。

    其他包括了灵魂的不朽、艺术和文学的作用、对妇女和奴隶的对待、政府的形式等等,很少有人类知识领域是柏拉图不感兴趣的,也很少有知识领域是柏拉图所不曾深刻探讨的。

    柏拉图主义经常被分类为一种形上学的二元论,有时候也被称为柏拉图实在论。依据这种解释,柏拉图的形上学将世界切割为两个不同的区块:「形式的」智慧世界、以及我们所感觉到的世界。

    我们所感觉到的世界是从有智慧的形式或理想里所复制的,但这些复制版本并不完美。那些真正的形式是完美的而且无法改变的,而且只有使用智力加以理解才能实现之,这也表示了人的智力并不包含知觉能力或想像力。

    这种区分方式也可以在琐罗亚斯德的哲学里发现,他也将世界二分为智慧(minu)和感觉(giti)。

    另外琐罗亚斯德想像中的国家也与柏拉图在《理想国》中描述的模型类似。琐罗亚斯德对柏拉图的影响程度依然未知,虽然他比柏拉图还要早出现好几百年,但他的着作大多都已被窜改过。

    在《理想国》的第一卷、第二卷和第七卷里,柏拉图举出了几个隐喻来解释他的形上学观点:太阳的隐喻、以及知名的洞穴囚犯寓言、以及更直接的「线寓」。

    这些隐喻故事加起来便架构了一个复杂而艰深的理论:称为「至善的形式」或「至善的理想」(这也经常被解读为柏拉图心中的上帝),这种形式便是知识的终极目标,同时也是这种形式塑造了各种其他的形式(例如哲学的概念、抽象、以及属性),所有形式也都是「源自」於这种至善的形式。

    至善的形式塑造其他形式的方式就如同太阳照亮或发亮其他物体一般,使得我们能够在知觉的世界看到这些东西。

    柏拉图认为,自然界中有形的东西是流动的,但是构成这些有形物质的「形式」或「理念」却是永恒不变的。

    柏拉图指出,当我们说到「马」时,我们没有指任何一匹马,而是称任何一种马。而「马」的含义本身独立於各种马(「有形的」),它不存在於空间和时间中,因此是永恒的。

    但是某一匹特定的、有形的、存在於[感官世界]的马,却是「流动」的,会死亡,会腐烂。这可以作为柏拉图的「理念论」的一个初步的解说。
    第(2/3)页